Home / 初小101 / FAM教育 / 【不做功課奴隸】一年體驗式學習,讓孩子拉闊視野

【不做功課奴隸】一年體驗式學習,讓孩子拉闊視野

何美儀,英國約克大學碩士,曾任中學及大專英文老師、社區親子共讀推手及教育大同核心成員。育有3個兒子,三兒子完成小六後gap year一年進行優學體驗學習,現已重歸校園。

我家老三2015年9月剛滿12歲,本來當年要升中,但我們作了一個相當「破格」的決定,就是要讓他休學一年,第二年方才回學校復課。為什麼我們要讓老三向學校請假一年?

 

讓孩子慢慢來

老三讀幼稚園時,呼吸道出了點問題,造成腦部有點輕微缺氧。醫生說他的腦部發展可能比人慢,不過,動手術後應該可以慢慢追上來。為了配合他的學習進度,我們為他選了一所每級只有30人左右的屋邨小學。當時我們的逆向思維是,這種「一個也不能少」的學校,應能夠關愛、包容能力有差異的學生,再加上那校長當時在教育界是薄有名氣的「愛心校長」,也有新思維,於是我們打算讓他在那裡先唸完小學。

 

當村校也催谷……

「好景不常」,三年後校長跳槽,新校長大改辦學路線,無論功課量、學術水平要求,都大大提高。再加上大批資深老師辭職,我們於是在小三學期末決定轉校。當時我們再找一間沒有名氣但以關愛出名的屋邨小學。不過,轉校之後才發覺新學校在教學方法上非常傳統。不但功課量大,注重測考,而且在我們看來也太重視紀律與服從。

從下學期開始,老三每天返抵學校前都開始喊頭痛,差不多每天的首節課都在醫療室度過。我們覺得讓老三繼續捱下去,精神狀況只會每况愈下,唯有再找另一間可以讓他慢慢走的小學。經過幾個月的資料蒐集,我們把老三轉到第三間壓力較輕的小學。

這所小學功課量較輕,而且老師在各方面的處理都比較寬鬆,老三轉校後適應得很好。這小學比較重視足球隊,老三後來也加入了球隊,在小五已成為MVP之一,連續兩年協助球隊奪得分區校際比賽亞軍。雖然他的學業成績只是全級的中流,但他的校園生活卻非常愜意。

 

找中學 教育現場的嚴峻﹗

由老三的「教育史」可見,他的起跑已比別人慢,幸而,我們明白欲速不達。對他來說,學習是一場艱苦的馬拉松。在為他找尋中學的過程中,我們更了解教育現場的嚴峻情况。因為,現在中學的要求,正正是他最弱的地方!

首先,是文憑試的「死亡之卷」——中文科。要在主流系統「混過去」,學生必須在四個必修科取得不錯的成績。對他這類男孩子來說,偏偏中文就是他的弱項。

另外,我們在面試過程中,發現較佳的學校都較強調口語表達能力。剛巧老三這方面也很弱。面試往往要求學生們以小組形式討論時事。我們留意到他的口語表達能力較弱,尤其是中文,卻覺得來日方長,將來再算。但在面試時,我們發覺其他小朋友似乎久經「面試特訓班」訓練,都有大將之風,而且熟悉時事。

 

休/優年 換回學習應有的快樂

不過,我們也明白,在公開試和一些家長施加的壓力下,本地學校在照顧有能力差異的學生這個問題上,的確是「綁手綁腳」。學校只能要求每位小朋友入中學前已經有一定能力。老師工作量之大,也不容許他們對每一個學生都有「差別」的處理。

那我們應怎樣做呢?硬要把力有不逮的老三推進中學,跟推他入火爐沒兩樣。留級嗎?根本就行不通!當時,我們沒有信心可以長期和老三「在家自學」,也覺得學校的種種社會情景還是有助他成長。因此,我們想到了在大學流行的Gap Year概念,小學畢業生也可以依樣葫蘆也來gap一下。

我們找到共同想為子女參加優學體驗年的家長們,他們期望孩子在這一年能擴闊一點視野,經歷不同的學習方法及體驗,希望孩子建立自理能力及自信,在小組互動中學會與人協作的態度,遇到難題時冷靜面對。

這個優學年體驗教育的嘗試,其實更希望大家對主流教育制度有所反思。我們把孩子的經歷整理出來,不單作分享之用,更希望為體驗教育在學校及家庭中的實行,給予老師及家長們一些好點子。

 

延伸閱讀: 【放眼天下 ─ 德國#11】教育工作者何潔凝:換個方式Say no,孩子更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