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除了要提供舒適的地方給孩子,給予他支持,亦需要建立一套道德指標。孩子在飛翔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氣流」挑戰他們的底線,如果他們裡面有一套永不動搖的道德價值觀,那家長就不用擔心他們會鑄成大錯。我做過很多親子媒體的訪問,經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你和太太是怎樣分配管教的角色?誰來扮演天使?誰來扮演魔鬼?」我的答案永遠都是一樣:「我們的管教很一致。在兒子面前,太太完全代表我,我亦完全代表她。如果有疑問則以我為準。」
父母角色要一致
我絕不建議家中的兒童照顧者分別扮演「好人」和「壞人」的角色,就是兒童出現不當行為時,由壞人負責管教違規處理,再由好人負責安慰。這樣壞人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只會愈來愈差。其實好人亦不易當,既然選擇了要演好人一角,那就要一直演下去,好人最終會成為被子女欺負的對象。管教幼兒講求連貫性,換句話說,如果某件事情是不對,無論重複做多少遍仍然是不對。若果家中存在兩套管教準則,便會令兒女覺得無所適從,不懂得分辨對錯。
堅定是很關鍵的管教態度,如果家裡上下口徑不一,立場柳隨風擺,孩子的價值觀自然不會穩健,這種情況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極為普遍,通常都是兩代管教立場不一所致。新派父母不是覺得上一代的管教方法過時,便是嫌他們過分縱容孫兒。長輩認為自己經驗豐富,想當年一個人養活幾個孩子,供書教學,一切還是好好的,反而是今天的父母甚麼都杞人憂天,對孩子過分呵護備至。再加上孩子的父母工作忙碌,經常早出晚歸,所以照顧孩子的責任很自然就交給家中長輩。當發現管教出現分歧時不知道怎樣開口,開心見誠表達又擔心長輩不明白。即使大家都知道上下管教態度需要一致,但要落實執行時又很傷腦筋。
平心靜氣與長輩商量
我的建議是首先要找一個合適的時間開一個家庭會議,最好是趁孩子不在場或睡覺後開始。會議開始時應該先感謝長輩對孩子的付出,表明大家都是從愛孩子的角度出發。夫妻要有共識在會議中只會表達實際情況和感受,絕對不會指責長輩。接著就是表達希望作出一些改變,例如:「我們注意到小明最近吃晚餐時沒辦法坐定,經常跑來跑去(表達實際情況)。我們擔心長此下去,對他的身體和自理能力發展不好(表達感受)。我們希望可以一起努力改善這個情況(表達作出改變的需要)。」接下來便是提出一個解決方案,這不是一個「直到永遠」的方案,只是希望長輩們可以配合兩個星期,如果情況有改善就繼續使用,如果效果未如理想就一起另想辦法。這樣是希望給長輩一個訊息,我們並不是要實施鐵腕政策逼他們就範,新方案乃屬實驗性質,一切仍然有改變的餘地。表達解決方案時應該盡量具體,簡潔,正面,讓長輩能夠容易依循。我相信如果這樣做,大部分長輩都願意配合新的管教方案。
相關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