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文學角度看: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
「冬至一陽生」,古人認為從冬季開始,天地陽氣開始生發逐漸增強,代表一個新的循環的開始。從養生學上看,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因為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祛病延年。
做法也很隨意,就選一兩種自己喜歡的運動,像散步、耍太極,每天太陽出來之後,鍛煉半個小時,持之以恆,必然會輕鬆趕走風寒。當然,要是天氣不好,可留在家中跳跳繩、拉拉筋、或做做平甩功也不錯。
感冒、發燒、咳嗽不宜吃鹿茸
冬季氣候寒冷,人體陽氣潛藏,臟腑功能相應減退。中醫認為冬季屬於水,在人體五臟中對應著腎臟,建議飲食上不應吃太鹹,尤其是在冬至左右,陽氣初生,如果這個時候吃得太鹹,會損傷腎。理由很簡單,鹹味食物多為寒性食物,最容易損傷陽氣,而人體陽氣的根本就在於腎,腎陽被傷了,那麼體內的各個系統自然也就出現問題了。《黃帝內經》中就早有「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的提示。
對於冬至進補, 須留意食物有寒、熱、溫、涼四性,而人的體質也有氣、血、陰、陽之分,而體質特徵,有易於上火、喜暖怕涼、腎氣虛弱、脾胃不好這些差異。如果不顧體質而盲目進補,非但不能起到補的效果,反而會疾病纏身。
像患有感冒、發燒、咳嗽這些疾病的人,便不要吃鹿茸等溫補的東西,以免留邪在體內。疾病如同敵人一樣,常常會乘虛而入,襲擊體虛者。正如金代名醫張子和之言:「先論攻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假如病邪侵入人體,如果先行補虛而忽視祛邪,等於關了門,將病邪留於體內,那個時候就很難驅除,往往會造成病症遷延不愈。所以,當患有感冒、發熱、咳嗽等外感病症時,不要進補,以免留邪為寇而成後患。
相關閱讀:《女中醫的24節氣美麗調養》
電子書>>https://goo.gl/6ZnG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