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清「濕」重還是「熱」重
雨水節氣,空氣濕度增加,氣溫又開始上升,人們很容易感到「濕熱」。其實「濕熱」是指甚麼?哪類人較易有濕熱?跟天氣有關嗎?
所謂濕,其實有分外濕和內濕。
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脾胃消化功能有關。而所謂熱,則是一種熱象,如口乾、口苦、面赤唇紅、生瘡、身熱、尿黃短赤等。
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春夏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體內不除而化熱。廣東氣候多濕熱,高溫酷熱後,接連陰雨綿綿,人體極易感受外來濕邪的侵襲,出現渾身無力、頭身困重、食慾下降、心煩焦躁、舌苔濁膩等,中醫稱此為「濕熱病」。而在「濕熱病」中,濕較重還是熱較重,治法又有所不同。
濕較重:以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三仁湯、藿香正氣散等。
熱較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樸飲、茵陳蒿湯、葛根芩連湯等。
節氣養生食譜 -薏米紅豆湯
宜飲用者:特別適合痰濕體質人士。
材料:生、熟薏米,赤小豆,等量各一把。
做法:建議將材料先作浸泡,因薏米、赤小豆都很硬,然後在鍋裡加進足夠的水,燒開後熄火,讓薏米和赤小豆在鍋裏燜燒半個小時,再開火,燒開後再燜半個小時。
功效:清利濕熱、健脾祛痰。
相關閱讀:《女中醫的24節氣美麗調養》
電子書>>https://goo.gl/6ZnG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