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的一位好朋友今年17 歲,應是讀中六,但他自中一下學期開始,已沒有再上
學。他在初小時曾被同學欺凌,轉校後結識了新朋友,情况改善。但學校的功課量和要求都不輕,加上有輕度讀寫障礙,成績雖然一直是中等,卻非常吃力。
好不容易捱上中學,到了中一下學期開始出現情緒問題,上學時感到非常緊張、焦慮, 並有頭痛、作嘔、肚痛。之後一直有嘗試回校復課,可回到學校門口就會頭痛和肚瀉,結果都不能上課。雖然有看心理醫生,但情緒無大改善,後來更有「隱閉」現象,甚至不願意離家。現在他已放棄復課,改以自學形式希望報考英國IGCSE 考試。
老三的一位朋友也有類似情况,在高小開始感到壓力很大,升上中一便拒絕上學,至今都未能正常回校。眾所皆知,初中是中學內功課壓力比較輕的時候,說升中壓力過大,其實有點不可思議。雖然對長期缺課缺乏系統研究,但我們認為歸根結底,可能是高小階段過分重視測考,並沒有很好地準備同學們升中的需要。所謂功課太深就引致缺課,其實是因為我們未能培養小學生的抗逆能力,和更重要的學習動機。
休息是為了再衝刺
小學階段應是孩子最快樂的學習時光,但教育制度發展至今時今日,已把壓力從考大學入學試(高中)下降至小學,甚至到初小。香港高小孩子的壓力極大,小三有TSA / BCA,小五下學期開始至小六, 三次呈分試,小六TSA / BCA,Pre-S1,評核一浪接一浪,孩子喘不過氣來,影響所及,就連家長也幾近發瘋。升進中學,已拉至極限的橡皮筋,一下子又要適應新同學、新環境、新科目、新要求。過往多年積壓的情緒,一下子像斷橡皮筋一樣,爆發出來。
我們明白大部分中學對升中適應問題,已是非常重視,開學前暑假中的升中適應班,差不多已是指定動作。或許問題不是中學的環境比小學更惡劣,而是在這轉折點,令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覺得不再需要把過往的焦慮、緊張、憂心壓下來。換句話說,問題是出自小學時期的壓迫。如果孩子身心健康的話,當然還有家庭的和諧關係,絕對可以順利過渡到中學。但若孩子的心滿載著焦慮、恐懼、挫敗、或對自己未來絕望的話,初中輟學的路就有跡可尋了。
因此,優學體驗年計劃的構思,就正正是回應小學生升中階段的適應困難,或高小同學在校的其他問題。我們和在家自學家庭不同,我們並不打算長期在家自學,而只是在家長和同學都覺得有需要時,休學一年,其間進行一些不同的學習經歷,之後再復課。在這一年間,我們有「自學」的味道,但我們的目的不是要脫離學校,跳出主流,而是令孩子們更加有能力(心理上、學業上)面對學校和主流教育制度的要求。
相關閲讀
實體書>> http://bit.ly/2IZN0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