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愛玲博士,資深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分別在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任教超過十年,教授婚姻及家庭治療理論課程及臨床督導,並每周作現場家庭治療示範,以教導學生如何協助不同問題的家庭。著作有《夾縫中的孩子》。
不少父母親以為不在子女面前爭吵,孩子便不知道父母有衝突和關係不和諧。但是,父母管教方法不一樣,父親不贊成母親,母親也不認同父親,父母無聲的劍拔弩張,哪能逃過緊張父母關係的孩子的眼睛。「你們是否想讓這個不良互動模式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個案之一王氏一家,王先生和王太太年約三十歳,家中有三個小孩,大兒子小聰七歳、就讀小學一年級,小兒子小明五歲、幼兒園中班,女兒小莉三歳、剛上幼兒園初班。)
王先生表示,「她限制我親子的媒介,她擔心我用電子產品做媒介接近子女會讓他們沈迷。如果聽她話推低智商和子女玩,對我來説也很難。」他願意參與,但要用他的方法。
妻子接著說:「你能否降低IQ跟兒子玩?」
丈夫繼續爭辯:「你可否不要先否決我的方法?你只會叫我同他們玩下棋和堆積木。」
妻子反駁說:「我看不見你和兒子有互動。」
我觀察到妻子凡事否決丈夫的模式。丈夫願意參與,我可不能讓他再臨陣退縮。我趕忙幫著丈夫那一方說:「我同意你說親子不一定要下棋,其他方法皆可,但你還需努力去說服太太採納你的想法。」
在我的鼓勵下,丈夫打破從前迴避矛盾的模式,繼續面向妻子説:「你不要干預我跟兒子玩什麼。」
妻子馬上駁斥:「我不想他們玩大人電腦遊戲,不想小朋友講粗話,玩樂時要有原則。」
丈夫抗議道:「你要求我親子,但同時加很多條件規管。」
妻子理直氣壯回應:「有規矩才可以玩。」
丈夫一臉無奈轉向我說:「她要我跟她那套,我覺辛苦,便索性不幹。她那把尺很恐怖,每一次上完親子課,她的尺更高,我望尺輕嘆,我在下面,完全不能達標。她不應把她的尺放在我那裡。」他也不滿太太用專家那把尺把他比下去!
太太馬上駁斥:「你令我沒有信心。」太太老是擔心爸爸教壞小孩,他真的是個壞爸爸嗎?
我轉問太太:「丈夫是願意支持你的,你能否直接跟他說他該如何協助?」
太太思索了一會說:「我希望你主動參與,不是被要求才去做。例如:我要求你帶他們去公園,你才帶。我希望你能多帶子女去公園玩。我不想拆你台,你從未曾主動做過。」
丈夫趕忙回應:「我建議一家人去看電影,你不贊成,說花錢;我知道我們經濟不是綽綽有餘,但只是去一次而已。」
妻子沒能聽進丈夫所說的,繼續推銷她理想的親子形式:「為何不去濕地公園、或郊外野餐、或踩單車?」
太太希望丈夫跟從她的模式參與管教孩子,但明顯地丈夫並不甘願做應聲蟲。夫妻為逃避矛盾衝突,丈夫退縮,不再參與。這個不斷重覆的不良互動模式需要打破,我加強語氣說:「丈夫有提出意見,但你總是否決、並說著希望丈夫跟從你的意見。你究竟要他主動抑或是跟從?」
如果能以三、四佰圓可以換取丈夫的參與乃是物超所值,堅持己見只會變成權力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