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走來走去」,給人一種頑皮的感覺。幼兒運動一向為人所忽視,但幼兒運動,不但對兒童的腦部和身體協調起了重大的關係。「少動多坐」的生活模式亦是導致孩子長大後肥胖及多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和中風等的風險因素。
香港兒童運動量不足
衞生署於2005/06年的兒童健康調查報告顯示,除參加學校體育課外,只有16%的兒童每天做60分鐘或以上的體能活動;相反,約58%的兒童每日至少花兩小時觀看電視、玩電子遊戲或上網。調查報告反映了本港兒童嚴重缺乏體能活動及生活過於靜態的情況。
幼兒能夠做出複雜的動作需要腦神經、軀幹、大肌肉和小肌肉的配合,再經過不斷反覆練習嘗試的過程,才能達到平衡、流暢和自然的效果。
所以幼兒的運動需求和方式與成人不同,運動應以遊戲的方式進行和顧及他們身體機能的發展階段。父母可將遊戲融入幼兒的生活,他們可透過遊戲對自己的身體及環境進行探索,在過程中不斷思考,規劃並累積經驗而產生智慧,從而刺激身心機能的發展。
日常遊戲訓練大小肌肉
我們可透過不同的基礎動作,來訓練幼兒的大肌肉和小肌肉能力技巧,有助他們穩定、移動及操控身體。
大肌肉是指四肢肌肉。我們可以推拉、滾翻、伸展、扭轉、彎曲等動作來訓練幼兒的大肌肉的穩定性;運用走路、跑步、彈跳等動作來訓練大肌肉的移動性;透過打擊、踢球、投球和接球等動作訓練大肌肉的操控性。
*小肌肉即手指肌肉。我們可以疊積木、扣鈕、書寫、用具操作等來訓練他們的小肌肉。
*參考資料:香港衛生署《二至六歲幼兒體能活動指南》(2011)、 香港中文大學
及香港教育學院 《促進幼兒運動能力實用指引》(2007)
編按:周俊傑
樂恩物理治療及運動醫學中心註冊物理治療師,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系學士,及後在英國利物
浦大學運動及營養科學碩士、美國運動醫學學院 Exercise Specialist ®,熱愛家庭熱愛運動。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Issue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