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高小101 / FAM教養 / FAM健康 / 【健康學堂】幼兒養生 從補腎健脾開始

【健康學堂】幼兒養生 從補腎健脾開始

中醫養生,女士以7年,男士以8年為一個周期。那麼孩子的第一個周期 (0-7、8歲) ,應從何入手,為他們的健康打好基礎?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父母可利用食療和按摩,先為孩子補腎氣」和「健脾胃」。

杜淑貞

人稱「汀姐」,養生達人、暢銷健康書系列作者。最愛測試各種養生方及潮流健美飲食法,以自身中醫學識解構再改良,公諸同好。最新著作:《補血氣,享瘦美!》

芝麻粉補腎

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氣,是像個人與生俱來的資質,一個寶寶出世時,頭髮又濃又密,老人家會說這小孩易湊和健康。原來真的有點根據,因為頭髮濃密與否,是反映其健康狀態。

中醫養生講求五色入五臟。腎主黑,所以黑色食物入腎,可補益腎精,適齡讀書的小朋友,爸媽可在牛奶中加入芝麻粉,市面上有一罐罐現成的芝麻粉出售,但要小心其成分,有些加入了糖就不太理想;或可一包包芝麻粉,炒過的當然較香但相對較熱氣。黑芝麻除了烏髮、補腎外,原來還有通便作用。小孩便便對爸媽來說是大件事,如果你的寶貝也有這個煩惱,不妨嘗試用黑芝麻加在杏仁茶或杏仁露裡面,味道香滑濃郁,有通便潤腸作用。

太子蔘煲水 補氣排便

小孩便秘大體分兩類,一類是熱性便秘,小朋友飲食以牛奶、糖類或精製食品為主,又喜歡煎炸食,多肉少菜,困阻脾胃,自然有積熱,所以坊間的開奶茶或小兒消滯茶,其成分中的穀芽、麥芽就是以消滯化積為主。面對這種情況的便秘,方法只有一個,多給小朋友飲蔬果汁,多進食纖維高的食材,雖是老生常談,但卻是最奏效的。

另一類是氣虛影響,氣不足則腸道蠕動自然較慢,無力排出大便。家長可用太子蔘補氣,太子蔘又稱為孩兒蔘,有健脾益氣作用,因為藥性不寒不熱,合小孩服用,我乾女兒家有3歲的小孩,常便秘,胃口差,我就嘗試用太子蔘煲水,煲了後混在她日常飲用的牛奶、湯及粥中,讓她補氣之餘,更可強化體質,減少傷風感冒的發生。

山藥健兒粥 健脾胃

脾胃乃後天之本,照顧好脾胃,寶寶自然吸收到營養,身體免疫力也會提升,所以父母應在飲食方面多花心思。寶寶6個月開始,可以進食米製品來補充食糧,建議用糙米煮成粥水,不用將米煮爛,當米將要滾開的時候把火熄掉,將最上層的糙米水盛起給寶貝當水喝,能養脾胃。

到了周歲後,寶寶可吃粥及糊仔,可嘗試加入淮山、薏仁。淮山即山藥,在《本草綱目》中提到山藥的作用是「益腎氣,健脾胃,化痰涎,潤皮毛」。淮山能健脾補氣,含豐富蛋白質,可將淮山煲粥、煲湯或磨粉加入牛奶內給寶寶吃。

相傳粥最早由黃帝始創,有一款堪稱小兒第一餐的「山藥健兒粥」可供父母參考,材料包括淮山30克,配白米180克,加5碗水煮成稀粥。淮山無特別味道,易為小孩接受,若怕太淡可加瘦肉來煮,這個粥既可健脾又可補氣,不妨長服有益無害。

除了淮山,另一款薏仁排骨糙米粥同樣適合1歲左右寶寶。廣東人俗稱薏仁為薏米,分生熟兩款,炒過大粒的為熟薏米,細粒的為生薏米,前者健脾,後者利水去濕。香港長年潮濕,加上大人小孩喜歡凍品冷飲,薏米正好幫助去濕健脾,而且近年不少研究已發現,薏米有美白及防癌作用。

為孩子按摩  強化腸胃消化

除了食療,父母可配合腹部按摩,用中指端或手掌心,在小朋友乳頭連線的中間位開始,以順時針方向向肚臍位置打圈,讓水在腸道加快流通。

父母替小朋友按摩,是一種既安全又能建立親子關係的方法,1歲開始嬰兒已適用。有一套中醫常用的小兒按摩法為捏背法,是在小孩背部進行,人體有14條經絡,大人小孩皆如是,背部為督脈,是很多肝、腸胃和大腸有關的穴位分佈在背部督脈,爸媽可以沿著背後中線,從臀部至頸部,由下而上,輕輕向上揉,每搓3下,微向上提升1次,稱為捏三提一,目的在於刺激經絡穴位,每天替你的寶貝捏三數十次,能強化嬰兒的腸胃消化能力。



解暑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