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去街經常喊累,行了不夠30分鐘已經想坐下休息,是因為「扭計」怕辛苦?孩子經常跌倒,弄得手損腳,是因為「行路唔帶眼」?家長有時可能錯怪孩子了,其實這些都可能是扁平足帶來的問題。孩子的扁平足不會因時間自然變為正常,家長要把握3至6歲的矯正黃金時時期。
學童患有扁平足在香港非常普遍,雖然未有正式統計患者數量,但以筆者曾經於青年中心及幼稚園進行過足部檢查所見,10個學童中,就有1-2個患有較嚴重的扁平足,約6-7個會有較輕微的扁平足;即有超過一半學童患有不同程度的扁平足。扁平足有遺傳傾向,如果父母患有扁平足,子女就有較高機會患上;而先天的骨骼結構異常,以及足踝和足底韌帶較鬆弛,均是患上扁平足的主要病因。
3歲應已形成足弓
美國足病診療權威Dr. Ron Valmassy曾經形容過,小童的腳會呈「3F」,即Flat(扁平)、Fat(肥胖)和Floppy(柔軟)。足部生長過程至少需要6、7年才成熟(有說甚至需10年),建立正常的足弓,會經歷腳後跟由外翻變垂直,腳底脂肪層由厚至薄的過程。
剛出世的嬰兒,腳底沒有足弓,有一層厚脂肪覆蓋著,骨骼很幼嫩,大部分都是軟骨,軟組織也非常柔軟。直到大約1歲左右,幼童開始學習步行,腳板需要承受整個人的體重,這時後腳跟會呈外翻 (即向外偏歪),足弓並未建立。
由剛懂得步行至3、4歲之間,足弓仍然不太明顯,因足部韌帶仍很柔軟,並不能完全承托好足弓;而且骨骼仍未成熟,足底需要一層較厚的脂肪層去保護足部,所以看上來會較為扁平。
大約由3、4歲起,足弓形狀會慢慢形成,因足底脂肪會慢慢被身體吸收,骨骼及韌帶亦趨向成熟,足弓會慢慢建立,當初的「扁平足現象」便會逐漸消失。通常到6、7歲時,已能明顯觀察到足弓,後跟也由當初的外翻,生長為較垂直的位置。
扁平足不會自然改善
聽罷整個足部生長過程之後,很多人可能誤解「扁平足現象」是發育必經階段,長大一點便會自然變成正常。如果家長有此觀念,便會錯失小朋友在3-6歲時最容易矯正扁平足的階段。
其實,到3歲仍現扁平足者,情況不會自然改善,而隨著孩子年紀漸長,當足部發育成熟,有問題的腳形就難以被矯正了。筆者接觸過很多14、15歲的青少年的個案,他們患有不同程度的扁平足問題,因為小時候忽視問題所在,結果到長大後出現種種的足患,如足底筋膜炎、拇趾外翻、前掌痛、脛後肌健炎、前膝痛等。
在家先做簡單測試
患有扁平足的孩子平衡力較差,容易跌倒,因腳部穩定性較差,腳踝膝頭擺動扭動較大,令做運動 (如跑步、球類活動) 時較易受傷、足膝會較易出現不適、小腿容易抽筋、腳部容易感疲累而不能走很久的路……嚴重的扁平足患者可見到其穿的鞋子磨蝕嚴重,蝕入至鞋的內側。
如發現孩子有這些徵狀,家長應特別留意。建議可在找醫生或足科矯形師前,自行先做一個簡單測試:將小朋友的腳放在水裡,再將腳板印在紙上,或在家中地板走路,觀察紙上或地板上的腳印,看看有否正常腳形的足弓狀。3歲或以上的小朋友已適合做測試。(圖一)
此外,家長亦可從後方觀察小朋友的後腳跟,如發現內側腳眼附近突出,即代表佷大機會有扁平足問題。當然,以上只是粗略估計。家長可在子女3至4歲時帶他們做足部檢杳。足科矯形師會為小朋友量度腳跟、小腿是否負重,以及負重時的偏歪,也會從他們的步姿判斷小朋友的扁平足程度,有否比同齡小朋友為大。如發現問題,便需作出矯正。
好幫手:硬腰鞋子與矯形鞋墊
要矯正扁平足,必須穿著穩固的鞋子,以及具承托力的訂製矯形鞋墊,缺一不可。好的學童鞋,不可太柔軟,包跟及鞋腰位置要堅硬,以穩定步姿;鞋底不可太薄,鞋跟高度要比腳掌高;空間不可太狹窄,盡量選擇有魔術貼或有鞋帶的鞋,以穩定足部。問題需方切改善者,需由足科矯形師套模、設計和配對訂製鞋墊,務求可有效承托足弓,以及將後跟托回正確位置,孩子宜盡量多穿。
要預防及避免扁平足惡化,請謹記:
1. 穿合適、具承托力的學童鞋,穩定足部。(圖三)
2. 盡量避免穿欠缺承托力的鞋如拖鞋、涼鞋及布鞋等
3. 穿具承托力的鞋墊 (圖二)
4. 多做強化肌肉及伸展運動 (圖四)
雖然扁平足不是嚴重疾病,但如果處理不善,將來可能會引起其他足患問題。家長切記不可輕視扁平足,如有疑問,定要找醫生或足科矯形師尋求專業意見,並作出適當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