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幫助就是最好的幫助!」當你插手干預孩子時,無意中他會感覺到你對他沒有信心,這又會令他對自己沒有信心,最終愈幫愈忙,弄巧反拙。為何一定要幫他們融入泰國生活呢?初生之犢不畏虎,小朋友對新事物都很大膽的,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融入吧!

港式教育 反轉再反轉
孩子在年幼階段不應該過度催谷;相反,我們儘量給他們機會遊玩、探索、親近大自然和發白日夢。旅居泰國就是一次讓他們盡情玩、探索新事物、體驗異國文化、認識新朋友的好機會。
在他們就讀的國際學校,他們不只認識到泰國的小朋友,也認識到來自歐美、日韓、馬來西亞的同學,老實說,連我也認識到不同國籍的家長。這種做法,不是「有點」違反,而是「全盤」違反大多數香港父母的做法,更是巴黎鐵塔反轉再反轉版。
為何願放棄名校優勢?
Isabella 之前是某一條龍傳統名校的教職員,我兩名兒子絕對「入硬」該名校,基本上由K1 至中六,我們都可以好放心,輕鬆讓兒子們直升,甚麼中小學派位,將與我們無關。名校中、小學畢業再上大學,是中產家長最理想的教育模式。名校畢業確有優勢,這裡我不花太多章節說明,家長自己都很清楚。這裡
要說的是我們為何願意放棄這些優勢?又有甚麼是我們所追求?很多人都說,一條龍的好處是小朋友由細到大都在同一環境長大,只要你適應了該環境,就可以專心學習知識。但如果學習環境經常轉換,單是適應新環境就花掉不少時間、精神和心血,哪能專心學習!
經驗式學習更吃香
然而,假若現在是工業型經濟,也許上述講法無可厚非。但現今是知識型社會,在互聯網或資訊頻道,隨時隨地可擷取最快最新的資訊,教育不再停留於傳授知識的層面。我和太太都認為,在學校的knowledge transfer 絕不是唯一的重點,「Learning Experience」經驗式學習,在這資訊爆炸型社會更是王道,絕不應被忽略。
我們可以預見,將來會有不少腦袋載滿豐富知識的人,但他們未必有相關經驗去運用知識,也許這就叫「高分低能」現象。所以,擁有經驗的人反而會更有優勢。基於我們的靈性旅程,每年或每隔幾年便轉換一次新環境,間接提供最佳的適應機會給兒子們去學習,從中得到寶貴的經驗。
還有,名校生通常有種優越感。誠然有自信是好事,但過度自信也是名校生一種揮不去的「名校血」。我自己在英國讀大學時,也見過不少從香港名校來讀書的留學生,他們的體內流著「名校血」,每當名校生碰面時很快會談得很投契,這是人之常情。但每每會不自覺地把其他人當作透明,失去認識別人的好機會。我覺得這種優越感某程度上是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