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指出,兒童心理成長可分為四個階段,面對不同的矛盾:嬰兒(零歲至一歲半)為信任 vs 不信任,幼兒(一歲半至三歲)為獨立 vs 羞恥/懷疑,而學前兒童(三歲至六歲)為主動 vs 內疚。
葉偉麟:著名兒童行為治療師,於英國雪菲爾哈倫大學主修輔導及心理學;著有《父母一句話,啟動孩子解難力》。
安全環境下冒險 育出意志力
幼兒從一歲半到三歲,手腳的協調性開始發展,他們會探索周邊的環境,並嘗試去完成任務,例如自己吃東西、穿衣服、洗手、洗臉等。
在這個時期,父母應該給予耐性,由孩子自己慢慢去做。給予足夠的支持和鼓勵,以及確保他們在安全環境下冒險,有助他們順利邁向獨立自主的性格。成功過渡此階段的話,孩子做事就會有意志力。
父母過度干涉 孩子變依賴
相反,如果在第一個時期,孩子內心早已形成對人或周遭事物的不信任感,而在第二個時期,父母又實行過度的阻止或干涉,孩子就會變得過分依賴,或因懷疑自己的能力、怕被罵而不敢嘗試新事物。
過度阻止的例子有很多,簡單如孩子提出自行更衣但被父母否決,都有可能令他們感到羞恥,從此對新嘗試卻步,結果漸漸封閉在自己的狹小世界裡。
另外,父母切忌在他們做錯時加以批評,譬如如廁訓練,要緊記目的是讓他們學會自我控制,找到洗手間時才解決,而非在他們尿褲子時,打擊他們的自尊心。
三歲至六歲的學前兒童,就要面對主動 vs 內疚的矛盾,下文續談。
回顧 : 【孩童心理發展 (1) 】零歲至一歲半 信任vs 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