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長將鼓勵得宜,孩子將會成為有意志力、有目標及相信自己有能力的人,相信這是各位家長都希望看到的事。理論上,大家都知道鼓勵孩子主動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實行起來的時候,通常會遇到一些障礙。
家長放手 知易行難
首先是環境因素,現代社會節奏急促,都市人生活非常忙碌。為了節省時間,家長通常都會主動替孩子選擇衣服,甚至直接幫他們穿衣、綁鞋帶,在餐廳也會為孩子決定要吃甚麼。結果剝奪了他們培養自理能力的機會。
其次就是不忍心,家長通常都不忍心看見孩子遇到失敗。為了保護孩子,避免他們感到失望或痛苦,家長許多時候都傾向盡快給予建議,甚至正確答案,結果孩子就失去了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長此下去他們會變得依賴,經常期望由別人指引方向或定下目標,自己才懂得如何前進。
還有一點,就是家長內心的感受。當孩子漸漸長大,開始變得獨立了,意味著孩子需要家長協助的時間愈來愈少,家長會感到高興,可是也要面對和接受孩子終會脫離自己的事實。
作為家長的矛盾心情,我也很理解。在我接觸過的個案中,有個孩子已經十歲了,母親仍然每天替他洗澡,原因就是這位母親不願意放下「無微不至照顧者」這角色。作為家長,我們必須明白,在養育孩子這條道路上,我們要懂得適時放手,才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自信、更獨立,有能力解決問題。
要培養出孩子獨立及主動性格,家長要循幾個方向去做:給予選擇的機會、尊重嘗試的過程、引導孩子找答案,以及讓孩子保持希望。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當孩子是時候上床睡覺,但他還在看電視的時候,暫不要苦口婆心地建議說:「已經很晚了,快些刷牙吧,然後上床睡覺,否則明天沒有精神上學啊。」家長可以嘗試給予選擇,例如可對他說:「還有五分鐘就到上床的時間了,你想現在就去刷牙,還是五分鐘後才去刷牙呢?」
以前在餐廳點餐的時候,家長可能會為孩子決定一切食物,孩子感到沒有選擇權,也不會發揮主動性。家長可以嘗試給予合適的選項,例如對他說:「這裡最好吃、最著名的,就是芝士焗西蘭花和煙三文魚沙律,你較喜歡哪一個?」
我們可以試試改變一下說話方法,透過提供選擇,幫助孩子建立主動性,孩子一定會感到很歡喜。
至於提升孩子主動性的其他三大方法:尊重嘗試的過程、引導孩子找答案,以及讓孩子保持希望,下文續談。
回顧 : 【孩童心理發展 (4)】 六歲至十二歲 勤勉 vs 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