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都希望看到,孩子將來成為有意志力、有目標及相信自己有能力的人,,而關鍵在於家長將鼓勵運用得宜: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尊重嘗試的過程、引導孩子找答案,以及讓孩子保持希望。
尊重嘗試的過程
當你發現孩子正在嘗試靠自己去完成任務,家長應該給予加倍的耐性,放手由他們慢慢去做。對他們來說,這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我們不應該奪去他們的機會和學習經驗。
當孩子不夠氣力打去瓶罐的蓋時,家長不要急著幫忙,更別以說話道出他的弱點:「我來幫你吧,你是不夠氣力的。」你可以尊重他嘗試的過程,或提供有用的方法,讓他自行採用,例如可以向他遞上一個開瓶器,說:「瓶罐的蓋的確不容易打開,你可以試試用這個。」
當孩子穿衣服時,不小心將衣鈕扣錯了位置,你也無須急於叫孩子過來,出手幫他重新將衣鈕扣一次。反而可以尊重他嘗試的過程,提出改進的方法,例如對他說:「要把衣鈕扣好,手指是要很靈活的啊。」
很多時候, 孩子都有一種傾向, 一定要把事情做得好、做得完美,如果他們未能夠順利完成,就有機會為自己找藉口說:「這不是我現時能夠做到的東西,所以我辦不到。」之後更可能因害怕失敗,未開始就選擇放棄。
可是,家長能夠為他們帶出一個信息:雖然自己不夠完美,但仍然可以自我欣賞,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這樣孩子就不會輕言放棄。
例如在孩子畫畫時,家長可以陪伴他們,一起畫相同的東西,並故意把自己的圖畫畫得不夠完美,卻在孩子面前自我欣賞:「看,我畫的蝴蝶真有趣,樣子有點似小狗,牠是一個新品種吧。」孩子聽到後,就會學習到一個道理:即使結果不完美,也不用否定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這信息對於提升他將來面對逆境的能力,大有幫助。
引導孩子找答案
孩子通常都對世事充滿好奇心,喜歡探索事情底蘊,時時刻刻都會有「十萬個為甚麼」。須知道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令孩子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可是當孩子發問的時候,家長通常都會用錯方法,傾向直接向他們說出答案。
例如當孩子問:「為甚麼會下雨呢?」家長可能會急不及待地解釋,但家長其實可以簡單回應:「唔……這個問題很有趣,你認為呢?」一方面可以保持孩子對尋求答案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是機會讓你和孩子一起找參考書、上網,或者可以建議他們找專家,問出答案。既認識不同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能增加親子共處的時光。
除了知識外,孩子也可能發問跟生活經驗相關的問題,例如「為甚麼每個星期我們也回去探望祖父呢?」這樣的日常問題。家長可能會回答:「祖父年紀大,自己一個人住很寂寞,我們要珍惜和他相處的時光,這才叫孝順,你將來長大了也要如此對待父母啊。」也可以簡單回應,或者採取反射思想的技巧:「唔……你正在思考,為甚麼每個星期我們也回去探望祖父。」
當孩子聽到家長這樣回應的時候,他們自自然然就會反思自己的問題,增加了他們自我的覺知能力,在腦海中已經展開了尋找答案之旅。反射思考的方法,更適用於連家長也不懂得答案的時候。這個技巧很多時候會令孩子更加好奇,主動去找出答案,甚至與家長分享,十分有效。
不要向孩子「潑冷水」
孩子大多數對自己的將來充滿憧憬及幻想。他們可以在看了一齣卡通片後,便想成為超人,對付壞人,保衛地球。家長很可能會理性地向孩子潑冷水說:「世上根本沒有甚麼超人。」或者孩子在砌積木時獲得成功感,立志將來要成為建築師,家長卻會很實際地作出諷刺:「建築師?你的數學成績這麼差,用心溫習、考試合格才說吧。」
其實在這些情況之下,家長也應該利用反射的技巧應付,一方面不會打擊孩子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對未來保持希望,或者趁這個機會多加肯定。
對於想做超人的孩子,可以指出其優點:「你擁有正義感,希望保護弱者啊。」當孩子表明志願,也可以複述:「你認為自己砌積木很出色,並且打算將來成為一個建築師。」這樣可以提升孩子的自覺能力,進一步深化他們的自我肯定,讓他們相信自己擁有能力。
回顧 : 【孩童心理發展 (5)】提升孩子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