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 (Attachment) 為孩子與照顧者之間的連繫,它是親子之間相互反應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會隨著兒童生理、認知、社會與情緒等功能的發展而不斷改變。
依附關係是透過家長和嬰兒互動而慢慢形成。如果親子之間能夠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嬰兒長大後便會有信心去探索世界和與人建立關係。如何形成安全的依附感呢?我們先看看以下情況:
嬰兒不斷哭泣,你會怎麼辦?
每當嬰兒哭泣,家長會怎樣做?以下為最常見情況:
- 立刻前往察看,餵他吃奶並溫柔地安撫他。
- 哭泣聲持續到令你煩厭才前去看看,為嬰兒更換尿片或餵奶。
- 嬰兒因肚子餓哭泣,但你因各種壓力而情緒緊張,未能迅速地滿足嬰兒需要。
- 嬰兒的哭泣聲令你感到極度煩厭,你粗魯地抱起他,令他更感不適而放聲大哭,你變得憤怒,甚至將奶瓶摔到地上。
如果情況一是你的寫照,你的孩子正在充滿愛與信任的環境中成長。如果情況二、三或四才是你的寫照,你便要注意了!孩子長大後,極可能出現情緒或行為偏差的問題。
為孩子建立安全浮台
1958 年,哈瑞及哈洛(Harry and Margaret Harlow)做了一項經典研究,把剛出生的猴子和生母分開,然後將小猴子飼養在有兩位不同代理母親的籠子內。其中一位代理母親使用柔軟絨布製成,另一位則由鐵網繞成猴子形狀,附有奶樽餵食裝置。結果發現,小猴子更樂意親近沒餵自己的布質代理母親,當情緒受到驚嚇時,亦會第一時間跑到布質代理母親身邊尋求安撫。
其實人類孩子所需要的也一樣。家長彷彿是海中心的一座浮台,孩子需要安全依附這座浮台,當有需要時,可以在家長身上找到庇護。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更勇於探索外面的世界。
陌生情景測驗
1965年,鮑比和學者愛因斯沃思(Mary Ainsworth)設計了一個陌生情景(Strange Situation)測驗。他們觀察幼兒如何與母親相處,以及陌生人介入時的反應,研究他們與母親分離和重逢時所表現的依附行為,歸納出幾種模式。
安全型依附 (Secure Attachment)
當母親在身邊時,幼兒會盡情玩耍,母親離開會顯得苦惱。他們的母親通常能持續提供孩子生理及心理上所需。
逃避型依附 (Avoidant Attachment)
不論母親或陌生人是否在身邊,幼兒都只會自己玩耍,他們在獨處時會顯得焦慮,但容易被安撫。他們的母親比較沒耐心、對嬰兒的需要不敏感。
矛盾型依附 (Ambivalent Attachment)
幼兒在媽媽身邊時會哭鬧,和媽媽分開時卻感到沮喪,當重逢時,明明想親近媽媽,內心卻充滿憤怒。他們的母親一般照顧能力較差,不懂如何滿足嬰兒需要。
紊亂型依附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當母親在身邊時,幼兒不知應親近或逃避母親;與母親分別後再重聚時,他們又會感到茫然。在部分受虐兒童身上,特別容易見到此類型的依附行為。
嬰兒的內隱記憶
嬰兒情緒或身體上的需要,如長期不能獲得滿足,甚至受到虐待,這些痛苦感覺和可怕經驗會儲存在嬰兒的內隱記憶,慢慢形成了他的價值觀,繼而影響終生。
有些家長或會認為,如果嬰兒經常依附在母親身邊,將來性格就會變成極為依賴,認為孩子若沒有哭就不要抱。其實這類想法是極度錯誤的。早已有研究顯示,這類孩子成長後反而極可能變成逃避型依附型,人際關係上容易遇到障礙。
孩子對照顧者的依附愈有安全感,反而愈不需要緊靠在母親身邊,而是樂於嘗試新事物,這是因為他們長大後擁有高度自信心,容易相信別人,建立長久關係。
作為父母,要為孩子建立安全感及穩定情緒,為他們建立安全依附,作為孩子未來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