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的陳惠良,十多年前開始接觸「思維教育」及「腦基礎教育」,深信這能幫助解開對學生情緒、行為的誤解和迷思,並有利尋找更直接和有效的培育方法,推動以腦及思維角度分析家校問題。
身邊不少朋友,正忙於為幼兒籌措或煩惱面試的準備。大多數會安排孩子去5至6間學校進行面試,當中不少更讓孩子參加不同類型的面試訓練課程,期望孩子能考入心儀的學校。究竟怎樣訓練孩子,能令他們在面試既不感壓力,又能表現出水準呢?
不停叮囑檢討 構成孩子壓力
家長的殷切期望,每次面試前的千叮萬囑,面試後的賽後檢討,那種起伏升降的得失心情,溢於儀表,會對孩子構成壓力。面試的次數愈多,負面的感覺愈強,輕則使孩子抗拒面試,重則提升孩子皮質醇的釋放量,長遠影響孩子的情緒與學習。
詮釋面試真相 孩子從容自若
既然面試無法逃避,壓力亦必須面對,那家長如何將消極負面的「壓力」轉化為積極正面的「動力」?那就要視乎家長怎樣跟孩子詮釋面試、孩子能否自行參與抉擇和控制、最終能否有預期的得著。就如成年人坐「過山車」,是自己選擇的,且期望有刺激的感覺(詮釋),過程中相信設施是安全,而為加強興奮效果而大叫(由自己控制而得著興奮)。
就以上原則,家長可以就以下各方面,向孩子詮釋面試的內容和安排。
- 面試的真正目的
讓孩子及學校認識對方,判斷是否適合作長期的學與教發展,即學校選適合的學生,而學生亦同時選擇合適的學校。讓孩子明白他們與學校是對等的關係,孩子是有參與選擇的控制權。
- 孩子對自己的認識
可與孩子討論:「你希望老師認識你哪方面?」「你覺得上學是做甚麼的?」「你喜歡哪類型的學習及怎樣學習?」問題切忌刻板的操練,而是針對目標作有意義的思考組織,家長切勿灌輸最佳答案給孩子,這會剝奪孩子發展思考能力,及之後檢討分析和改進的機會。
- 老師通過觀察認識孩子
可與孩子討論:「你認為你穿哪種顏色或類型的衣服最能讓老師認識你?及認識你哪方面?」、「你哪些坐姿、行為最能讓對方認識你?」緊記讓孩子自己講、自己想,才能促進其前額葉的發展—想像、思考、組織及分析力。
- 老師通過交談認識孩子
可與孩子討論:「你認為怎樣的聲量、說話速度最能讓老師聽清楚你的說話?」「你認為怎樣最能聽清楚老師的說話?」「你認為當聽不清楚或不明白老師的說話時應如何?」讓孩子自行關注、留意自己及別人的說話和溝通模式,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