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 IQ 沒有130以上,就註定與「資優」無緣?
每個爸爸媽媽心底裡都知道孩子有其獨特的潛能,但對如何發掘、如何讓孩子均衡發展等,都存在許多疑問。其實,資優兒的父母也會有這樣的困惑,沈振雄 (Tony) 兩個兒子 ─ 沈怡謀、沈詩鈞都是數學資優兒,怡謀17歲時在牛津大學取得數學一級榮譽學士學位,其後攻讀博士;詩鈞則是在9歲獲浸大破格取錄入讀數學系。Tony 坦言在孩子童年奠立學習基礎,比想盡辦法發掘潛能更重要,也更能讓孩子與將來社會接軌。
撰文:Jas 攝影:Heidi(FAM101 編輯) 部分照片由被訪者提供
新一代的父母,都害怕孩子輸在所謂的「起跑線」,報讀十個八個興趣班依然不夠,可是潛能這回事,未必是在孩童時代就能發現,或是大力催谷就可成就的事。小編問 Tony 時,他也用了「平平無奇」這四個字形容兩個孩子6歲前的表現,「大部分人到了中學畢業都不知道自己的潛能,這並不是什麼大件事!父母在孩子0-6歲時,宜多進行一些親子活動,建立關係之餘,更可訓練小朋友的專注力、溝通力。」
大兒子沈怡謀25歲就已經在英國雷丁大學 ( University of Reading) 擔任數學系講師;小兒子沈詩鈞則在 UCLA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擔任客席助理教授。兩名兒子都在學術界擁有超卓表現,但在爸爸 Tony 心目中,兩個兒子在幼兒時期和一般香港兒童沒分別,對數學的天分尚未浮現,而 Tony 選擇隨遇而安,反著重透過親子閱讀,建立兒子識字的能力,並藉著圖書,灌輸價值觀。
兒子們6歲前,我只特別注重和他們做兩件事 ─ 閱讀、講故事。
當年,Tony 和太太即使工作忙碌,也堅持每晚抽出30分鐘和孩子講故事,週六、日更用上45分鐘至1小時,怡謀21歲還熱衷聽媽媽說故事!Tony 強調閱讀十分重要,笑言早在他12歲時在英國讀書,發現當地家庭每天都習慣捧起書本閱讀,就期望將來成家立室後也推行親子閱讀。「我們逢星期六、日便用盡4個人的圖書證,借24本書回家一起讀,還書後又再借24本!」怡謀3、4歲開始就聽父母講故事大,從中學習生字、正確的做人態度,「故事可以打動孩子的心,與其日常以說教的方法教育孩子,不如透過圖書讓孩子加深印象,知道有什麼事可以做、不能做!閱讀過後,我們會有討論時段,怡謀往往都能記得故事的情節。」
大仔沈怡謀已經完成學業,現為雷丁大學數學系講師。
細仔沈詩鈞也和哥哥一樣執起教鞭,現於 UCLA 擔任客席助理教授。
親子互動 建立孩子好心情
閱讀之外,Tony 也特別著重和兒子們建立親厚關係,尤其在詩鈞還是嬰兒時,就有很多親密的互動。「大仔是我們第一個孩子,我們第一次為人父母,沒有特別注意與他之間的互動。及後知道太太懷了詩鈞,就一起研究如何再做得好一點。」Tony 表示,很多父母只會在孩子哭喊時才特別留意,但當孩子笑,父母也向他展露笑容時,對孩子的情緒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其後發現,詩鈞的性格比哥哥樂觀,脾氣也相對穩定呢!」
父母情緒如何,孩子的情緒也如何。我和太太會在對方心情欠佳時,就輪流湊仔,不想讓他們看到爸媽生氣、不開心的樣子。
和很多香港家長一樣,Tony 當時也有給兩名兒子學習不同的嗜好,例如繪畫、彈琴、游泳等,但表現平平,有的甚至只學了一兩堂就放棄。看著兒子們好像沒什麼專長,做爸媽的也不以為然,只在他們讀小學時,幫他們選擇一些定期學習的興趣,「大仔小四時我叫他學乒乓球,沒想到他愈玩愈有興趣,還在比賽中獲得第2名,入了校隊。」不過,Tony 也知道乒乓球只是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專長或天分,所以到兒子每星期要投放廿多個小時在練球時,他放手讓兒子從學業和乒乓球作出選擇,而怡謀想一想就決定專心讀書了。
減少電子娛樂 提升小孩專注力
至於詩鈞呢?也和哥哥一樣,對各種興趣都不特別熱情,唯一是喜歡遊泳和玩 LEGO。「他會很專注玩砌圖、砌模型。即使有其他人在身邊或有人突然大聲說話,他都無動於衷。」兩個孩子在小小年紀已有高度的專注力,而身為父母也知道電視、遊戲機會影響孩子的學業進展,所以怡謀2歲後隨著家中電視壞掉就沒有再看電視。然而,這一家四口的生活也不寂寞,一到假日,他們都會行山、燒烤,或到離島遊玩,或是到圖書館,沒有受太多外來玩意的刺激下,更加讓兩名小男孩培養到學習最基本的條件 ─ 專注力,不會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分心。(往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