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家之言 / 【學習迷思】施敏文博士:由模仿開始 助孩子說出地道英語

【學習迷思】施敏文博士:由模仿開始 助孩子說出地道英語

英語學習

香港的兒童從小已學習英語,在日常生活中,又通過不同的電子媒體接觸英語電影、音樂、書本等等,但他們的英語發音還被評為「港式發音」。究竟要怎樣才能掌握到地道的英語發音?研究指出,除了通過大量的聆聽練習外,還要加上模仿學習。

施敏文博士 從事英語教師培訓逾20年,深信興趣及信心是推動孩子主動學習的最大動力,現為中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名譽專業顧問。

小孩子出生後,經過一段長時間,從父母對他們的說話中,學懂說母語,在這過程中,父母很少會特別教導或糾正小孩子的發音。大部分小孩子到了四、五歲,都已經準確地掌握了母語的發音,但為何到了學外語時,卻很難達至百分之一百的地道 (Native) 發音?

 

港式發音沒問題?

首先,要搞清港式發音有否不妥,這問題愈來愈不易討論,不少人學了英語10年以上,還脫不了港式發音,所謂港式發音,一般指在說英文時,有不少粵音的影子,例如說 thank you 時,用粵語的 /f/ 音取代英語的 “th” 音,把 you 的韻母說成粵語的 /iu/,甚至把連音 k-you 說成粵語的「橋」。

學術界曾有潮語指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World Englishes,簡單來說,一些學者認為英語已是國際語言,已不再屬於英國美國等母語國家,韓國人和德國人用英語溝通,只要他們聽得懂對方的口音便可以了,不需要把英語說得像英國人美國人,如果所有香港人都追從這思路,說港式英語便不是問題。

但奈何,香港處於尷尬的地方,是在學術討論以外,港式發音在社會上仍被視為不夠標準的發音,高官有太強的港式發音,是會被訕笑的;在公開試英文口試卷中發音太港式的,不會取得高分,每年教師語文評核試的口語考卷中,合格率最低的環節是發音。

 

聆聽及模仿的重要

大量的研究顯示,兒童在童年初期,有天賦的能力,能通過大量的聆聽和模仿,而獲得地道的口音,換句話說,幼童時期是學習外語發音的黃金時期,這能力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弱,成人學外語,鮮能掌握到很地道的發音。

 

【聽童謠、兒歌 學說話節奏】

港式發音的另一個特點是把句子用粵語的單音節節奏說出,例如把 I LIKE to READ in my SPARE TIME (大楷字彙是重音) I-LIKE-TO-READ-IN-MY-SPARE-TIME,沒有表現出利用輕音與重音的相隔所形成的英語口音的節奏,對於英語是母語的人士來說,缺乏節奏比個別聲母韻母不夠準確,會帶來更大的理解困難。

要培養小朋友吸收英文的節奏,童謠 (Nursery Rhyme) 和兒歌是很好的選擇,這些材料既充滿節奏感,又容易上口,經過不斷的重複,小孩子在不知不覺間便吸收了英文的節奏。

筆者曾經在佛山市一所小學聽了一堂小三的英文課,學生的發音地道得不得了,課後我問該校老師如何教授口語發音,原來他們由小一開始,經常在課室播放英語會話錄音帶,並引導小朋友模仿其發音。

故此,父母可以給予小朋友多聽的機會。現時,很多電視台都有為小孩子而設的英語節目和卡通片,坊間也容易買到有字幕的卡通片錄音及錄影材料,家長可讓小孩子反覆觀看,及鼓勵他們模仿故事角色的說話。

 

發音要注意升降調

當然,間中也有家長問我,子女想要學好英語發音,應否學習國際音標?國際音標是國際語音學會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頒布的一套用以注音的符號,很多字典也會採用,但國際音標涉及特殊符號,兼且需要特別訓練才可以加以運用,對幼童來說並不適合。

學好發音的途徑和學英文其他範疇一樣,不外是通過有意識的學習 (Learning),和通過大量接觸的吸收 (Acquisition),前者像學數學物理,後者像學母語;今天學校的英語課程不太重視發音教學,例如不會特別教授 hot、spot、dog 和 hawk、caught、pork 在韻母上的分別,不會特別教授在 thin、thick 和 this、that 中,”th” 的兩個讀音有甚麼性質上的分別,不會訓練學生問 Wh-questions 時,何時用升調 (Rising Intonation)、何時用降調,但對學習發音,這些都是重點。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Issue 16
 


兒童理財

猶太人教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