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高小101 / FAM教養 / 【家庭理財Get set, go!】影響教育基金規劃的四大因素

【家庭理財Get set, go!】影響教育基金規劃的四大因素

全面的教育基金規劃需要考慮四個因素:

()早計劃,選擇多

有些父母沒有為孩子預早儲蓄,到後期發現有需要到海外升學或是有其他資金需要時,唯有將自己的投資或是儲蓄用掉,結果影響了其他計劃。所以在儲蓄安排上,大家應運用 心理賬戶的概念,將不同的目標和用途的資金用不同的儲蓄 計劃,如果有計劃要孩子的話,都希望為他們的將來有多些 支援,所以今天便應該開始儲蓄。

由於時間較充裕,有機會充分發揮投資概念中的複式效應, 因此不需要很高回報也能夠創造不錯的收益,即是不需要承 擔高投資風險,而考慮的儲蓄計劃應具備在較長時間滾存下而可以達到較平穩收益的特質, 儲蓄型保險為主的工具可以考 慮,又或是混合資產類的基金投資 亦是適當的選擇。

()供款需要配合能力

規劃教育基金時,如資金不足,不需要一開始便考慮達到目 標需要的資金,因為資金不足和目標不變,要達標便要增加 投資風險,期望以較高回報來累積儲蓄。但增加風險的結果可以是增加收益或出現虧損。

所以在這情況下,我建議先從現時家庭收入中定出一個指 標,應該每月或每年可以有多少餘錢用作孩子的教育基金儲 蓄計劃,慣常的參考都是將入息的 10% 至 15% 作為儲蓄計 劃的供款。除此之外,亦要考慮的是儲蓄期,需要以現在到 未來需要動用資金的時間為目標儲蓄期,不要想有多餘的靈 活性,既然已經衡量了供款能力,便應該確保這個計劃的供 款一分都不會少,另外到將來儲蓄增加時,便要增加供款, 令未來的選擇可以增加。

()平衡風險

市場上可以作為教育基金計劃的選擇有很多,由進取的股票 類工具,到只求安心,不求回報的存款儲蓄都可以是教育基 金計劃,如何選擇便要考慮儲蓄期,可承受風險,要求金額 和靈活性等因素,總之需要平衡。根據我時常提倡的「四桶 金」概念,這計劃應該以可儲蓄期來決定可承受風險水平, 越後時間才需要,相對上便能夠承擔較高風險,相反越近期 的資金需要,可承受的風險水平便只能夠向下調整。

夠將所有資金都配置在進取的資產,必須有一個平衡的安排。

()保證提取

甚麼事情是不能拖延的呢?其中一項便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時間,你不能夠到時和孩子說,因為家人投資組合表現不理 想,所以你要延後讀大學的時間,等到將來投資組合表現理 想便可以讀書。因此在管理財富時,若然當中需要為孩子未 來教育準備,組合中一定要有適當資金能夠在指定年期套 現。這是組合中需要有的保證元素。市場上有保證的工具包 97 括銀行存款,保證基金,年金和儲蓄型保單等。市場上不會 存在同時有高保證及高回報的產品,因有保證的產品整體回 報會因需要提供保證而有機會被拉低,保證越高,潛在總回 報越受限制。

所以,作為教育基金規劃,在將來指定提取期獲得的保證收益,應該以需要完成大學教育的基本需要金額為基礎。以在 香港完成整個大學教育的學費及生活費金額為例,一個剛出 生的嬰兒的父母,便要為孩子在 18年後讀大學需要而儲蓄到 一筆約 40 萬元的教育儲備,這是以現時價值計算,所以父母 不要忽略了檢討計劃,將環境因素的影響反映在計劃中。

 

相關閱讀:《富足家庭ABC》林昶恆

 

 

 

 

天窗網店購買>>https://bit.ly/2Tj93P2
Google電子書>>https://bit.ly/2Xhjm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