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家之言 / 呂大樂:如何免遭淘汰?

呂大樂:如何免遭淘汰?

因照顧孩子而焦慮不安,是當代社會的常見現象─不論是香港,還是內地,甚至台灣、新加坡,又或者我們心目之中,應該沒有這方面的問題的國家如英國、美國,其實都榜上有名。

撰文:呂大樂 曾任教於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 現為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香港研究講座教授、智庫新力量網絡主席、香港商業電台嘉賓主持、報紙及 雜誌專欄作家。著有《家長焦慮症》。

School 135

這個現象有一個特點,就是大家都不想正面承認它存在。於是,我們見到,大部分家長都只覺得,那是另一些家長才有的問題。

既然那是其他人的問題,那麼就不是一個問題了。
可是,在心底裡我們都清楚知道,在這個大環境裡,誰都沒法獨善其身。那些所謂別人的問題,其實也就是自己的問題。社會的制度之所以有時令人覺得可怕,是因為儘管它們都是人為的,但往往又會反過來束縛我們、支配我們,以致我們身不由己,身陷其中。而推動我們進入那種有點神經質的狀態者,不是甚麼抽象的概念,也不一定是很功利的目標,而是所有置身其中的參與者(恐怕也包括了我們自己)。每一位參與者的動作都會引起其他人的反應,以致行動不斷升級,甚至變得有點失控。上面所講的,聽起來好像比較抽象,與自己無關。但假如我說實際的例子就是我們在現存教育制度的生存經驗,那所謂的抽象就會變得很具體,而所有我們感受到的困擾,都呼之欲出。

 

教育競賽:如何免遭淘汰
說來諷刺,自從我們以為已經擺脫了「填鴨教育」之後,整個教育制度對學生所造成的壓力不但依然如故,甚至有增無減。如果以前算是壓力沉重,那麼現在就真的是令人透不過氣了。明顯地,問題的根源並非某種授課方式或考評方法那麼簡單,而是在於教育制度的深層結構。而教育制度的深層結構其實一點也不隱蔽。大部分家長對一切都是心知肚明,只是不好意思宣諸於口,「畫公仔畫出腸」而已。直接的說,在香港,無論怎樣改革我們的教育制度,最終還是要回到「淘汰」這個核心問題;就算是升學的機會已有所改善,亦不會改變這種教育競賽的運作邏輯。
如何避免在競爭中遭人淘汰,固然是十分重要的戰略考慮,而如何能夠在資歷上取得優勢,在長遠的事業發展道路上站在別人前面,也是十分受到重視的準備工夫。或者有人會反問:在世界各地,優質的教育資源(無論界定為教育本身,又或者只是學位的市場價值)從來供應短缺,競爭激烈,香港並非特例。這種反駁不無道理,但問題是持這類看法的論者一般都忽略了香港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