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在一個飯局上,剛好坐在一位社會賢達旁邊。他大概見我在大學工作,於是將話題扯到教育:由大學到小學、幼稚園,無所不談。
呂大樂 曾任教於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現為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香港研究講座教授、智庫新力量網絡主席,著有《家長焦慮症》。
談到大家的子女都在本地小學讀書,他咬牙切齒地大罵學校課程太廣、太繁忙,搞得孩子終日忙這忙那,這沒有甚麼意思。他說,其實只要搞好中、英、數就可以,沒有必要教得太多、太深。之後,我們交換了一些「幫忙」小朋友做工作紙(例如即晚搜集樹葉,以做好翌日一早要交的常識習作)的心得,談笑甚歡(不知何解,關於教育的笑話特別容易引人發笑)。
後來,在某會議上遇到同一位社會賢達。那次的討論議題是香港如何面對新經濟的挑戰之類。他從招聘新人的經驗談起,(一如所料的)力數時下大學畢業生怎樣不濟;最後,結論是中學生、大學生應該多讀天文、地理、歷史常識、科學、藝術、文化、經濟、社會、時事、體育……,一切可以變為一門學科的,總之愈多愈好,有殺錯無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