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曾經留意過這個情景:孩子從書架上拿出心愛的圖書,然後靜靜地獨坐一角,自我沉醉於那本圖書世界。感受如何?「這一刻,是最美麗的。」張曼娟這樣形容。
撰文:譚暉 攝影:Ben Li
張曼娟,台灣的著名作家,其小說《海水正藍》獲誠品「最愛小說100大選」之最佳小說,但她早已超越作家的身分。在台灣,她創立「小學堂」,亦策劃出版《小學堂》有聲書、《奇幻學堂》系列、《成語學堂》系列,致力推廣兒童閱讀;早前在香港任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期間,就辦了一個「台灣童書節」。因為對她來說,兒童讀書之美,不僅在於孩子們能藉此獲取知識,更在於孩子們能在看書的過程中,找到自我,慢慢建起獨立的人格。
張曼娟留意到,台灣和香港家庭在推動孩子閱讀的路上,有一個致命的共通點,那是一個字︰「忙」。她說,香港的家長跟台灣的家長都一樣,都愛把孩子送進一大堆補習班、興趣班,孩子的腦子不停在轉,不停在學,回家都累得半死,有空閒就想休息想玩,怎會想到看書?「忙」實在是一個扼殺孩子閱讀興趣的兇手:「要成為愛書人,先決條件是:有時間。讓他可以閒逸地走到書架前,隨手翻開一本書。第一本,他可能不喜歡;第二本,可能看幾眼;到了第三本,可能就找對了胃口。」
「可是,我們的孩子有時間去發呆嗎?」是的,父母就讓孩子們奢侈一點,給他們多一點無所事事的時間,再送他們幾本書,這可真的是功德無量。
由繪本、橋樑書到文字書
「在台灣,我們會把童書分成幾部分。最早看的是繪本,裡面圖畫很多,文字很少。幼兒可以透過圖畫去想像發生了甚麼事。他們很厲害的,可以邊看圖畫邊用想像力去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來。這不單是閱讀,還是在激發他自己的創造力。」
「然後,下一個階段是橋樑書。這很重要。橋樑書是指圖畫跟文字之間的橋樑,圖和字的比例是一比一,一半一半,讓孩子慢慢從依賴圖畫到能
看懂一點點的文字,如果他覺得問題不大,就可以順利地進入第三階段:文字書。到這個時候,孩子就有足夠能力,去獨立完成閱讀這件美事。」
張曼娟說,每個孩子進入文字書的年紀,都不一樣。一般而言,在閱讀的領域上,男孩子要比女孩子更需要別人的幫忙。父母和老師最重要的工作,是協助他們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走過去。
愛上閱讀 由「趣」書開始為孩子挑一本好書作啓蒙,重要,但原則是,「少挑道德勸說的書,不一定要規規矩矩的書。找一些跟他們的生活有關係的書。」張曼娟說,有一本童書很好賣,小朋友都很喜歡,書名叫做《屁屁超人》(Captain Underpants),故事很滑稽,是講一個愛放屁小孩的故事。「小朋友覺得有趣,他們就愛看書。如果天天告訴他們怎樣去做一個模範生,他們會覺得很無聊,不好玩。」
「當孩子自覺去尋找自己喜歡的事物時,父母應該放手,不要管他。等他進入某領域後,他需要你幫忙,到時你再幫忙就好了。很多父母問我,怎樣幫孩子找到自我。我說,只要你甭管他就好了。看書的道理,也是一樣。」
到了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的時候,父母還應該改變策略,改為去看孩子自己挑的書。「父母和孩子一起看書,一起分享,是非常好的共同成長經驗。父母跟孩子一齊閱讀,好處是可以互相了解。他們應該知道,父母在像我一樣八歲的時候,都是在想些甚麼?他的生活是怎樣的?他們有沒有理想?到後來,他們的理想都變成怎樣了?」親密的關係就在這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悄悄的建立起來。
閱讀 讓孩子享受獨處
孩子愛閱讀,誰說不美?更美的是,閱讀帶來一個人靜靜的空間,能夠建構孩子的思考,使他們變得成熟。
「人在閱讀的時候,其實是最孤獨、但也是最滿足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奇妙的心理狀態。試想想,你看書時,你並不需要別人跟你一起,如果別人跟你一起看這本書,你反而會覺得受干擾。」
「我們看書,先是接收故事,後來變成去思考故事的內容;我們先是以讀者的身分跟書本作者產生對話,到最後會變成自己跟自己的內心對話。所以,儘管那是一本薄薄的書,但不會讀完就過去了。有一些書,我們會特別停留在某個篇章,並讓它停留在我們生命裡的某種停格。」
「我們現在的孩子,非常害怕孤獨這件事,害怕沒人陪,都忙著尋找熱鬧好去擺脫那種孤獨感。在他們的生命裡,因此比較少更深一層的思考,反而好像生命很匱乏似的,必須要別人不斷給他一些東西,才可以。」
張曼娟說,書本正好填補了這種匱乏與迷失,亦同時讓孩子享受獨處。「他們只需要一本喜歡的書,讓他們能夠一個人面對自己,慢慢地建構自己的人格。我覺得,有閱讀習慣的人比較能成為一個自主的人,他不需要別人給他甚麼,他自己已能完成思考。」
「所以,一般來說,愛閱讀的孩子比不愛閱讀的孩子,更為成熟。當然,他們的表達能力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