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旅居泰國時,兒子入讀的幼稚園舉辦運動會,由於是星加坡人辦學,所以運動會非常有競爭性,已像中小學一樣,每項比賽都設冠亞季軍,跑得快、跳得高,比賽勝出才會獲嘉許。
把金牌送給好友?
我懷著他們還是幼稚園學生的心態,對他們參加什麼比賽,勝負得失,也不太在乎。大兒子 Michael 參加了 「跳米袋」 ─ 就是把孩子放進米袋中,然後孩子拿著米袋跳到終點,最快為勝。Michael 很有運動員的體魄,他輕易就跳贏了,拿了他人生中第一面金牌。做媽媽的,看著兒子拿到獎牌,連忙就上前面跟Michael 說:「Good job,Michael!」
Michael 除了跟我微笑之外,也沒顯得特别興奮。是的,因為我們從沒教他去贏什麼,相反覺得只要盡了力,享受到過程就好!
不過,有趣的事發生了!Michael 看到他的同學 Park 在幾個比賽都沒拿到獎項,就跟我說,想把贏得的金牌送給 Park。
我心中暗道:「這個是你的第一個獎項,怎可以隨隨便便送給別人呀!」但不知道哪來的智慧,竟冷靜下來問他:「Michael,為什麼想把自己的獎牌送給 Park 呢?」 Michael 的回應嚇我一跳,只得五歲人仔的他說:「Park 一個獎牌都沒拿到,他會不開心的,所以我想送這獎牌給他,令他開心。」我再問:「你給了這獎牌他之後,你就沒有獎牌了,沒問題嗎?」Michael 搖搖頭。
這時候,我實在沒有權阻撓他,而且我很欣賞兒子的同理心,他比我更不在意贏輸,更不在乎得失。他把我想教他的,更實在地做出來了。反觀做了媽媽的我,還有未放得低的地方。這令我想起一句話:「當我以為自己在教孩子所有關於生命的東西時,原来孩子才是真正教曉我們生命是什麼。」(While we teach our children all about life, our children teach us what life is all about.) Michael,謝謝你提醒我 what life is all about!
要「大家」一齊贏
來到了沖繩,發現這裡的教育著重參與,而非成績!前幾個月,沖繩這間國際學校舉行運動會,老師把全校小朋友平均分到三個不同的隊伍,又邀請家長一起玩遊戲。雖然遊戲總會有一隊伍是會最先完成遊戲,但所謂的「冠軍隊伍」並不會開心慶祝,而是馬上去幫助其他落後的隊伍完成遊戲!大哥哥還會大聲為年紀較小和身高較矮的「學弟」打氣!遊戲完成後,老師都會頒獎給每一個小朋友,鼓勵每個有份出力的同學。
我們訪問了一些日本的家長,問他們為什麼不是如我們一樣的「獎罰分明」,而是「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他們的回答使我們很感動。他們說:「沖繩一直以来都是一個小海島,地方小資源不多,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學會團結,大家一條心,才可以容易生存下去。」
我們發現,這個細小海島的精神,就算只是「我」一個人贏,其實不是贏。要「大家」一齊贏,才是可以共創最有利的生存環境,最符合大家的利益!或許我們的小朋友在此真正學會的,就是「雙贏」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