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皓軒,全職爸爸,靈氣導師,物業投資者;崇尚自由樂活主義(LOHAS),幾年前一家四口開展「漂流教室」大計,每年旅居一個地方體驗另類生活,登陸曼谷、成都之後,來到沖繩慢活!
我們住在曼谷、成都,甚至沖繩,都發覺不少的中產家庭跟香港的家長一樣,對小孩的 Playgroup、才藝班、外語班,趨之若鶩。在泰國曼谷的Paradise Park,就有不少為小孩子而設的課外活動,成都就更加不用講,連小朋友玩Lego,也有一個甚麼「創意Lego班」,彷彿加了「創意」這兩個大字在課程的名稱上,就會為課程增值,令家長爭相報名。老實說,我們小時候都沒有這些「創意Lego班」,但我們還不是好好的懂得怎樣自己砌積木?
以前以為,只有亞洲家長才這麼緊張,要早早培育自己的子女,怎知道來到沖繩,在國際學校認識了一些外國家長以後,發現原來恐慌自己子女不夠競爭力這事是不分肌膚顏色的,因為這些外國家長也一樣為孩子安排一連串的課外活動班,游水、跳舞、學日文,再加鋼琴或者小提琴,所以,不要以為只有香港才培育出「繁忙兒童」,只要有過分緊張的家長,就會有「繁忙兒童」的出現,不分種族,超越地限。
不要誤會,我們絕非反對小朋友學游水、畫畫、樂器,只是興趣班應該是根據小孩的興趣而參加的,而非把它當成為報考學校的入場券,所以老實說,除了學校安排的一些課後活動外,Michael和Jason到現在也沒有參加過校外的甚麼興趣班。他們喜歡畫畫、做手工,就讓他們在家中畫東西,再找一些不再用的空膠樽Upcycle或者就地取材到附近沙灘執一些貝殼、石頭做勞作。沒有甚麼特定題目,也沒有甚麽像不像樣、用色對不對,就只簡單地讓他們盡情地創作,畫畫剪剪貼貼,讓他們善用不同工具幫助自己完成作品。
太太Isabella:我記得有一段時間,Michael很喜歡畫恐龍,日復日就只是不斷畫恐龍。面對這這種情況,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只畫恐龍,會不會太「齋」,忍不住會想鼓勵孩子嘗試畫其他東西。但其實恐龍也有很多種,我也是從他的畫作中才知道有食肉牛龍、三角龍這些品種。若果我打斷了他,要他試試畫別的東西,他可能就不會這麽深入地認識那個主題。此外,他畫夠畫厭了,就會自己自動轉主題,一點也不用迫他。畫厭了,就會自己自動轉主題,一點也不用迫他。
很多朋友看完他的作品,都大讚他畫畫很有天分,很有創意,畫得很細緻,一定要好好培育他,但在我們來說,「培育」不同於「送他去畫畫班」;最好的「培育」就是給他空間發展他有興趣的領域,在他需要協助時跟他一起找答案,平時在旁鼓勵就好。是的,若果我們早早送他到畫畫班,現在的他,很可能就會畫出一些一式一樣的畫,甚至是經畫畫老師「加工」過的畫。
我一個教畫畫的好朋友就告訴過我,原本她都十分堅持不為小朋友的作品「加工」的,怎料過了幾個月,竟然有家長問她,為甚麼孩子的畫作還是這麼「核突」,學了這麼久還未有進步?聽罷這位家長的質詢以後,連她都變得心灰意冷。
在過分重視結果的社會風氣下,就連小朋友都變得只會問:「這樣畫會不會令我得獎?」在我們責怪小朋友過分勢利老成時,不如想想我們做大人的又在灌輸甚麼價值觀給我們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