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初小101 / FAM教養 / 【放眼天下 – 日本#14】不讓小孩長在溫室 帶著小孩上高山

【放眼天下 – 日本#14】不讓小孩長在溫室 帶著小孩上高山

岑皓軒(Matthew Shum)

全職爸爸,靈氣導師,物業投資者;崇尚自由樂活主義(LOHAS),幾年前一家四口開展「漂流教室」大計,每年旅居一個地方體驗另類生活,登陸曼谷、成都之後,來到沖繩慢活!著有《全家變泰》。

自從我們完成了 318 國道的旅程後(我們一家四口到過最高海拔 5,200 米的地方),有很多香港、成都和泰國的家長都分別在電郵、WhatsApp Facebook 上問我們怎樣帶小朋友去海拔高的地方?萬一小朋友出現高山反應怎樣辦?

首先,在擔心小朋友有高山反應前,應該先擔心一下自己。高山反應是在高海拔的地方(通常在海拔 3,000 米或以上 ),因為空氣中的氧氣量較低,身體肌肉得不到足夠的氧氣,於是會出現頭痛或噁心的反應。

不過,即使是成年男性,只要在高原上少走動,甚麼都慢慢做,最初的時候多休息,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慢慢適應高海拔,少則一天,多則兩天,不適反應便會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高興反應了!

老實說,當你置身在西藏的高原美景中,怎可能不高興和興奮?其實每個旅程都有其危險性,在乎你的注意點在當中的「危」還是「機」。成長的時候,很多時長輩和老師出於愛護的心態,所以經常將「危險性」放在頭位,以確保一切無礙;所以到我們長大成人之後,腦海裡也常有一把聲音重複又重複的說著「萬事要小心!」,變成一道隱形界線讓我們事事不敢嘗試。

小朋友發育未完全,肌肉比例較成人少,而且他們的骨骼較輕盈,所以肌肉在走動時的負荷較細,即使在氧氣較少的情況下,身體狀況仍然不會有問題。但成人的肌肉發展完善,骨骼的密度也相對較高,所以需要更多的氧氣來維持正常運作,所以一般而言家長有高山反應的機會遠比小朋友高的。

我們在路途上,遇見不少在西藏高原生活和工作的四川人,他們都說同一番話 :「小朋友比女人好,女人比男人好!」意思即是,比起小朋友和女性,較容易出現高山反應的是肌肉型和運動型的男人。可是我跟太太因為旅居的關係,沒有長輩長期在身邊面提耳命,既然是人在異鄉,甚麼事都得自己決定,所以我們就把從前的規範放下,靜下來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每每那個內在小孩都會說:「放心去試試吧!」

這幾年間,我們學會了不去憂思過度,反而甚麼事都隨心而行!雖然走出來的未必是一條直路(應該是大多都是彎彎曲曲的),但路程總是充滿喜悅的。高興反應絕不單是走 318 國道才有,當每次隨心而行的時候,高興反應是不可避免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