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香港家長盲目相信,孩子年紀越小,學習語言能力便越高,同時高估英語對孩子前途的影響,又低估母語的重要性,於是,為了把握「學好英文的黃金時間」,竟「灑脫地」讓孩子牙牙學語時放棄廣東話,專注為孩子建立一個全英語的語境。
但因專注學英語而放棄母語,孩子極可能要賠上沉重的代價。
沒有母語的4歲男孩
在德國紐倫堡我任教的幼稚園,有個四歲的小男孩,就是個令人惋惜的例子。他爸爸是德國人,媽媽來自越南,爸媽之間用英語溝通。孩子來我們幼稚園之前曾在中國住了一年多,爸爸當時常要到外地工幹,動輒幾個星期不在家。由於年紀少少同時要接觸四種語言,孩子到差不多三歲還是未學會說話,每天花最多時間照顧他的媽媽開始著急,於是選擇放棄最「沒用」的語言 ─ 她的母語越南語。
自此媽媽只跟孩子說英語,她的英語不是特別靈光,跟孩子的溝通也只在於日常生活的簡單對答,她本身的英語詞彙有限,遇到生活上眾多不同的物件,她不懂正確的英文名稱時,只能用「這個」代替。溝通雖然沒問題,但孩子沒有從她身上學懂物件正確的名稱,所學的詞彙也當然有限。
孩子缺少跟媽媽共通的母語,成為他語言發展的窒礙,媽媽有見及此,也有想過重頭開始,用回自己最熟悉的母語跟孩子溝通,可是語言專家說四歲才再學母語,已經太遲了,孩子不可能再以學母語的方式學習語言。那就是說,孩子不會有自己的母語。
母語 ─ 孩子社交發展的關鍵
那孩子本身很聰明,能聽懂老師的英文和德文,可是卻總是講不清楚。初到幼稚園時,他很多時只能用單字表達自己,幾個月後慢慢進步,開始會組織句子,但他說起來,還是不太清楚。
現在他每天花八小時在幼稚園,有了相對穩定的語境,德語慢慢成為他的第一語言。可是,當其他孩子一起玩時,由於他不能清晰發表意見,在群體活動上,他只能當聆聽和服從的角色,不能當領袖。當他遇上不如意的事時,他也會因為不能清晰表達自己的不滿,而顯得憤怒和沮喪。
所以,母語不只是一個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基礎,更有助孩子的社交和情緒發展。
最親切的語言 最深入的溝通
為了學習外語而放棄母語,是本末倒置。如果家長本身的英語是流利完美至近乎母語程度,而只跟孩子用英語溝通,英語便會成為孩子的母語。但有些父母本身英語一般,卻堅持只跟孩子用英語溝通,孩子學了錯誤的讀音和語法,到要改就更難。
母語之所以稱為「母」語,是因為孩子還在母體內時,也能聽到媽媽用母語說話時的語調,這是對我們而言最親切、最敏感的語言。當嬰兒聽到這種語言,也會特別留神,所以用母語跟孩子溝通,會比用第二語言有效得多。想像一下,一個孩子每天接觸到多少新事物,每天會問多少問題,每問一個問題,他們對外界的認知便多一點。如果強迫他們用不熟悉的語言溝通,有時他們寧願少說話,那就可能錯過了很多學習的機會。
撇開一切功利的計算,其實母語是孩子跟家中各人溝通的橋樑,任由孩子英語說得怎麼好,在香港生活,面對所有講廣東話的親戚朋友、街坊街里、侍應店員和路人甲乙丙,不會說廣東話的孩子,永遠不會真正成為香港的一分子。
P.S. 近年流行「普教中」,把上文所有「英文」改為「普通話」,道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