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幼稚園裡每個孩子都真的聽教聽話、循規蹈矩嗎?你想都別想。尤其是我們這種開放概念的幼稚園,孩子可以到處走,自然比其他要坐定定的孩子更吵。
孩子可以在幼稚園自由活動,但走廊不是遊樂場,孩子只能慢步走,不能跑。當然,每天也有孩子在走廊跑。孩子知法犯法,老師可以怎麼做?我們會把孩子叫停,要他回到起點,慢慢再走。通常三分鐘後,又會見到孩子在走廊扮成動物到處爬,這時候,老師又要出動。
心平氣和 提出解決方法
我們要先易地而處,想像你只是一個三歲的孩子,在這麼大的幼稚園裡,沒有人告訴你該去哪裡、該做甚麼,當其他孩子扮馬嘶叫,在走廊奔馳時,那有不跟著跑的道理?這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訓話,也不是甚麼溫馨提示,而是明確的指示。老師會跟孩子說:「走廊不是遊樂場,我們在走廊要慢慢走。告訴我,你現在想到哪間活動室玩?」孩子也許會答:「我想在走廊跑。」我們不必爭拗,只要引導他們作出選擇:「閱讀角還是積木房?」在二選一時,孩子通常會較容易決定。
五分鐘後,孩子看圖書看厭了,又在走廊出沒了。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屢勸不改,老師會怎麼處置他?老師的殺手鐧:「來,我們一起玩。」然後牽著孩子走到玩具櫃,讓孩子選一個遊戲跟老師一起玩。
等等! 孩子不守規矩, 第一次放過他, 第二次放過他, 第三次又再犯,都不用受罰嗎?好,我們先冷靜下來,想想我們最初想達到的目的是甚麼:我們要孩子停止在走廊跑。看看現在,孩子是在走廊跑,還是靜靜地跟老師坐在一旁玩?
我們懲罰孩子,是為甚麼?是為了嚇怕他、為洩我們心頭一口氣,還是為解決問題?既然孩子都安靜坐好,問題已經解決,我們有必要執著孩子有沒有得到「應得的懲罰」嗎?
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懲罰是針對錯事,針對是誰做錯,也就是把重點放在已經發生了的事上。在幼稚園,孩子倒瀉水是常事,其實不用我們手指指,孩子也會知自己闖了禍。這時候我們無謂再向孩子施加壓力,而是該把重點放在補救方法上。
面對地上的一灘水,叫孩子找來毛巾幫手抹乾淨,他們下次再倒瀉水時,便知道可以怎麼處理。如果他們一犯錯就受罰,心裡忙著不忿氣,卻沒有機會修正過失,之後遇上問題,只會懂得呆站著等人替他收拾爛攤子。
不懲罰的話,孩子不合作時,老師可以做些甚麼?我們不記缺點,沒有操行分可扣,如果孩子動手打人,屢勸不改,我們會要他們坐在一旁冷靜一下(Time Out)。要孩子冷靜,不是懲罰,只是為了讓打人的立刻停止傷害其他孩子,這樣可直接停止爭拗。
Time Out 讓孩子平靜下來
有一次,我們到德國小外甥家吃飯,Bastian(四歲)想喝冰水,給了他半杯後,他說要更多,但冰水只有一瓶,還要留些給其他人。他聽到後,立即大哭,任我們怎麼解釋,他都聽不進耳。
如果我們這時被他的哭鬧觸動自己的神經,心情一煩躁起來,可能會直接把他杯裡的冰水都倒掉,讓他知道哭不能呼風喚雨,也以行動告訴他,家裡一切都屬於是我們的,這裡不由他話事。可是,這樣做,只會叫他哭得更厲害,而且,這可不是告訴他,有錢和夠大聲便是王道?
這時,他媽媽冷靜地說,「沒有冰水了,但你哭夠後,我們便可以再放一瓶入冰箱。」他走到冷靜椅(Time Out Chair)上坐下來繼續大哭,但見他開始靜下來了,便可以問他準備好把水放入冰箱沒有。他哭,便由他哭,我們也得保持平靜的心情,別輕易被孩子牽動我們的情緒,如果我們的心情由孩子掌控,他才是真正的「話事人」。
Time Out 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冷靜,而不是懲罰。孩子鬧情緒時聽不到道理,待他們冷靜後, 再了解問題所在,從根本引導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只靠懲罰來抑壓孩子的情緒。
我們不想罰孩子,不想孩子怕我們,也不想在孩子面前玩權力遊戲,只想教好孩子如何跟別人相處、如何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讓孩子揮灑才能的德國教育》 何潔凝 著
電子書試讀:https://goo.gl/o4VXy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