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初小101 / FAM教育 / 【放眼天下 ─ 德國#11】教育工作者何潔凝:換個方式Say no,孩子更受落

【放眼天下 ─ 德國#11】教育工作者何潔凝:換個方式Say no,孩子更受落

何潔凝 (Ada)

遠嫁德國前,曾在香港做中學老師,身心疲累。現於德國幼稚園任教,重燃對教育的熱誠。細說德國點滴,反思香港教育。著有《讓孩子揮灑才能的德國教育》。

作為父母,有時也想放手讓孩子自由自主,但有些「不」還是要說的,只是,如果有技巧地說,這句「不」可以不那麼決絕。有些孩子防衛意識很強,當面的指責會帶來更大的反彈,他們對「No」這個字很敏感,當要求被拒或是提議被成年人二話不說便否決,有可能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他們會變得沉默。也有些小孩,每當他們聽到「No」便會立刻架起一副捍衞的姿態,深深不忿地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對待,「No」之後的道理和原因,他們都聽不了。

 

換個方法省略說「不」

有時候,孩子在意的不是那句「No」,而是不受重視的感覺,所以,跟孩子說「不」前,不妨換個方法說,讓他們比較容易受落。

孩子在九時二十五分走來問老師會不會跟他們玩遊戲,我們不用一開始就說「不」,但可以直接告訴他們:「五分鐘後,Morning Circle便要開始,現在不是開始遊戲的好時機,你想負責搖鐘通知其他小朋友是時間要收拾嗎?」這樣,我們省略了一個「不」,但孩子也能接收到「現在不能開始遊戲」這訊息。

孩子提出建議和要求,但卻被否決,感到失望也是人之常情,我們要對他們失望的心情表示理解,讓他們知道我們跟他們站在同一陣線。

「我明白現在不能開始遊戲會令人感到失望,我也很想跟你玩遊戲,但Morning Circle現在便要開始,不如我們先收拾,待Morning Circle完了後,再一起玩吧。」這樣說,讓孩子知道我們明白他們的心情,同時在情況許可下,以「Yes」代替了一個決絕的「No」。

 

不妨滿足一下孩子

孩子畢竟只是孩子,可以的話,不妨滿足一下他們。那天我跟孩子坐在閱讀角講故事,我的左右兩邊各坐著一個孩子,第三個孩子Inga(三歲)走來,也想坐在我身旁,但我身旁兩個孩子不肯讓出黃金位置,Inga馬上眼泛淚光,我問自己有甚麼兩全其美的方法,然後跟她說:「我兩旁都沒位了,你要坐在我的大腿上嗎?」就這樣,她破涕為笑,我們避過了一場吵吵鬧鬧。講完一個故事後,我跟她說:「我累了,你要起來找另一個位置坐下了。」這次,她立即站起來,沒有之前的擾嚷,在我身旁的孩子旁坐下來。我們退一步,不代表他們會得寸進尺,反而會讓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再要孩子合作,便省回很多角力的時間。

 

與孩子眼神接觸 傳遞訊息

教育孩子不能靠「嗌」,他們專注玩起來,就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從老遠大叫,他們自然聽不到。這時,家長老師都彷彿被害妄想症發作,覺得孩子故意無視自己,於是氣上心頭,到孩子終於聽到了,成人已發火。無辜的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做錯了甚麼,只知成人「一開始」已發火,心裡自然覺得不公平,還怎會安份地合作?

所以要孩子聆聽的第一步,是走到孩子跟前,先等孩子和自己有眼神接觸,才開口說話,否則你只會跟在孩子後面,潑婦罵街,而孩子卻聽不到你獅吼的呼喚。除了眼神接觸外,我們也可先把孩子手上的玩具拿開,輕輕把手放在孩子肩膊,讓他們知道我們正跟他們說話,確保孩子真的聽得到,否則只會浪費唇舌。可是對於年紀太小的孩子,太多的偉論沒意思,這時,我們要「少說話,多做事」,我們不想他們玩玻璃杯,便應把杯拿走,再給他們一件玩具,這些實際的行動對幼童比較奏效。

 

回顧:【放眼天下 ─ 德國#10】教育工作者何潔凝:Time Out 是要孩子冷靜,不是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