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家之言 / 【放眼天下 ─ 德國#4】教育工作者何潔凝:幼稚園老師,不是教師?

【放眼天下 ─ 德國#4】教育工作者何潔凝:幼稚園老師,不是教師?

親子關係

何潔凝 (Ada)

遠嫁德國前,曾在香港做了三年中學老師,身心疲累。現於德國一間雙語幼稚園任教,重燃對教育的熱誠。細說德國教學點滴,反思香港教育。

初到德國上德文課時,老師要我們講講自己的職業,來自西班牙的同學是幼稚園老師,於是她介紹自己為「Lehrerin」 (教師),但老師立即更正,在德文中,幼稚園老師不叫 Lehrer (教師),而是叫 Erzieher (教育者)。

我心想,德國人的階級觀念可真重,教中學或幼稚園都是教師,為甚麼要那麼覇道,教幼稚園的就不能稱為教師,這可是明目張膽的歧視!直至我正式在德國幼稚園上班,到現在一年多了,才慢慢真正理解「Lehrer」和「Erzieher」的分別。

除了品格 甚麼都不教

究竟兩者有甚麼分別?「Lehrer」一字源自動詞「lehren」,指「教」。「Erzieher」則從動詞「erziehen」而來,意思是「培養」及「教養」。

顧名思義,「Lehrer」就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教師,他們會帶領課堂,教授學生知識。但要明白「Erzieher」箇中的意思,必先從了解德國幼稚園開始。每天小朋友來到幼稚園,沒有「課」,也沒有「堂」,向老師報到後,便可以去玩,幼稚園內沒有書桌,只有飯桌;沒有教科書,只有故事書。

「Erzieher」不只是老師那麼簡單,我也只能盡量把它翻譯成「教育者」。爸爸媽媽不用教中英數常,但要以身作則教你待人接物,讓你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當教育者也是這麼一回事,先要培養好孩子良好的品格,而練字背書的事,還是留待他們上小學再說。

像親子多於師生

於是,幼稚園老師也不只是老師,他們每天跟孩子相處六至八小時,以德國大部分幼稚園生八時多便睡覺的習慣來說,不少孩子跟老師的相處時間,比跟父母相處的時間更長。早上,老師會在晨圈(Morning Circle)中跟孩子一起坐在地上,中午也會跟孩子同桌吃飯,老師不是站著講課,而是讓孩子依在身旁講故事。所以孩子和老師的關係,的確像親子關係多於傳統的師生關係。

在幼稚園裡,師生之間也不是由上而下的關係。德文中的「你」有兩個講法,一個是尊稱「您」(Sie),另一個是「你」(Du)。在幼稚園,孩子和老師都用「你」作稱呼,或以名字互相稱呼,老師不會連名帶姓稱呼孩子,而孩子也不尊稱老師為「老師」(Miss) 或「先生」(Mr)。在孩子面前,幼稚園老師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父母以外一個學習的榜樣。

讓孩子撒嬌 給他們安全感

之前在香港當中學老師,習慣要跟學生保持距離,但原來在幼稚園,適當的身體接觸,卻是師生之間建立良好關係的重要一步。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有的孩子很酷,有的卻愛撒嬌,喜歡衝來抱著老師,或是坐在老師大腿上。

這些愛「撒嬌」的孩子,喜歡透過擁抱等身體接觸獲取安全感。明明可以自己扶著扶手上落樓梯,但有時他們會想伸出小手拖著老師。這時候,老師也會拖著他們走。雖然老師要幫助孩子學習自理,但當我們伸手拖著他們走,他們得到的是安全感。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放手讓孩子自己摸索是最佳方法,但不代表我們要由得孩子孤軍作戰。適當時候讓他們撒撒嬌,給他們一個擁抱,讓他們懷著滿滿的安全感,在人生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嚴師出高徒」這句話不無道理,但無論幼稚園老師還是父母,我們的責任都不在於訓練出「高徒」,而是建立其良好的品格,加強他們的安全感,也讓孩子學會日後如何解決問題。傳授知識的任務,是孩子上小學、中學甚至是大學時教師的工作。

現在的我,視「教育者」這稱呼為一個光環。為人父母,有太多事要兼顧,開始對自己該為孩子做些甚麼感到困惑時,請記得,當孩子的教育者,才是父母的天職。

 

 


夫妻感情

兒童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