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的小學生在立法會見證,自己如何慘變「功課奴隸」,功課做到深夜12點,疲於奔命應付各類的評估,操 TSA 操到喊,以致經常頭痛及嘔吐,壓力頻臨爆煲‧‧‧‧‧‧終於有人注意到他們的心理健康了。
真的,別為了學科成績而犧牲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學業成績可以追,但有良好社交技巧、會顧及他人、思想獨立、能在逆境自強、有明確目標和求知精神,這些能助人邁向成功的心理質素,卻必須靠從小培養,錯過了不一定可以「訓練」出來。
4方面 培養心理健康
德國幼兒教育重視孩子以下三大範疇的發展:心理健康、復原能力和學習能力。心理健康不單單是沒有心理病這麼簡單,而是要在各方面健康發展,亦跟復原能力和學習能力息息相關。
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面,想想自己小朋友可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
1. 接受自我
孩子除了接受自我,包括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要抱有樂觀的態度,才能長期感受到快樂。當孩子可以不依賴別人,滿足自我需求,他們才會有自信踏出每一步。
2. 社交圈子
孩子需要有良好的社交圈子,跟其他人建立良好關係,這樣才能讓孩子在心靈上有所依歸,因此社交能力也是達至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抗壓能力
孩子面對逆境時保持積極的思想,視乎他們的抗壓能力。
4. 自我控制
孩子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讓他們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
心靈滿足 復原能力高
當孩子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心靈上健康滿足,他在面對壓力和負面情緒時會有較強的復原能力。
復原能力,簡單來說就是看孩子有多「硬淨」,也是等同孩子的自我保護機制,是指在心理健康以外,還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從負面的經驗中作有建設性的領略,以及從壓力中很快再次放鬆。
求學所需的心理條件
德國幼兒教育不著重學科的知識,反而注重孩子的學習能力,也就是孩子有沒有求學時所需要的心理條件。
做懂「自我調節」,是學習路上成功的第一步,在情緒層面上,孩子能夠欣然面對壓力和負面情緒,才能在學習遇上問題時,仍然繼續向前;在認知層面上,要堅持,要自律,不輕言放棄,才能達成自己所計劃的學習方向和目標。
自我調節是孩子內在的發展,但外在的社交發展也是校園生活重要一環。基本的社交發展,就是可以跟其他人融洽相處,有自己的朋友圈子,能夠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同時亦跟老師保持良好的關係。這一點還可延伸至跟成年人合作及遵守規則的能力。
如果孩子事事要求諸於他人,有可能會構成自信心低落而影響社交發展,因此獨立自主的能力也屬社交發展的一部分。
這些有助學習的心理條件,在孩子讀小學時影響會更顯著,但其實在他們三至四歲時,已能體現在日常生活當中。
所以,德國幼稚園沒有測驗考試,但老師會每年根據孩子在幼稚園的日常表現,評估小朋友的心理健康、復原能力、學習能力。如何評估?留待下篇文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