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及,心理健康、復原與學習能力,是有助幼兒學習的心理條件,在他們讀小學時,影響會更為顯著。但其實在他們三至四歲時,已能體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德國幼稚園沒有測驗考試,但老師會每年評估孩子的心理發展。其中一份評估表 PERIK(Positive Entwicklung und Resilienz im Kindergartenalltag),透過孩子在幼稚園的日常生活,評估孩子的心理發展和抗逆力。
評估分為六部分:
• 社交接觸
• 自我調節/顧及他人
• 思想獨立
• 抗壓能力
• 目標明確
• 求知精神
1. 社交:接納與被接納
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孩子跟其他人相處時的表現而評估他們能否融入同儕之間。建立社交關係重質不重量,孩子不一定要跟每個人都玩得來,只要他們本身有較要好的朋友,便已是健康社交的關鍵一步。當孩子想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時,有否主動開口問?當孩子在商量大家該玩甚麼時,他一般是沉默不語,還是會發表意見?當有其他孩子在場時,他會選擇跟年紀相若的孩子共處,還是會偏向跟成人一起?
2. 自我調節:願意讓步
孩子守規矩,其實已是自制力的一種。他們為了維護公平和他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想成為「第一」的意願,選擇排隊,這正是自我調節的表現。
孩子有主見是好事,堅守原則也是好事,但如果孩子之間意見不合,雙方都堅持不讓步,只會令彼此陷入困局。以玩遊戲為例,如果孩子想踢足球,但他的朋友想下棋,自制力較高的孩子,會願意在這個情況下讓步,要不跟朋友一起下棋,之後再踢足球,要不選擇跟其他人踢足球,而不會為了自己而妄顧他人的意願。
3. 思想獨立:有自己的觀點
思想獨立的孩子會清楚自己的喜好和興趣,當老師或家長建議活動時,孩子會衡量自己對活動有沒有興趣而選擇是否參與。當孩子受到不公平對待時,會開口表達,為自己爭取應有的權益,而不會忍氣吞聲。思想獨立的孩子,也會有自己的觀點,即使在朋輩壓力下,也會維護自己的立場和信念,不輕易動搖。
4. 抗壓能力:能控制情緒
孩子的抗壓能力在於他們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緒及保持心境平靜。孩子跌倒受傷,放聲大哭是自然不過的事,但一個抗壓能力高的孩子,會比較容易收拾心情,告訴成人自己哪裡受傷、怎樣受傷等。孩子在憤怒和傷心時,會懂得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透過不同的途徑,例如向他人傾訴或是簡單地哭一場,讓心情盡快平伏。此外,孩子的情緒穩定,不輕易受外界事物影響心情,在遊戲時,也不會把勝負看得太重。
5. 目標明確:向著任務前進
目標明確視乎孩子能否自己認清目標及向著目標前進。以做手工為例,目標明確的孩子會留心看清楚老師的示範和講解,然後依照指示,很快投入活動當中。同時,他們會較為獨立,不必老師在旁督促,也能專心完成勞作。遇到困難時,他們不會輕言放棄,而會反覆嘗試或向老師求助。孩子一旦認清了目標,便會盡力朝著目標前進,不必靠威逼利誘來完成任務。
6. 求知精神:好奇並勇於嘗試
求知精神在於孩子對外界事物是否抱有好奇心,會否勇於嘗試。求知慾強的孩子,會留意身邊的事物,遇到疑問時會主動尋求答案。他們也會勇於接受挑戰,對於他們不熟悉的事物,會表現得好奇,並從認識新事物中找到樂趣。
爸爸媽媽別為了學科成績而犧牲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學業成績可以追,但有良好社交技巧、會顧及他人、思想獨立、能在逆境自強、有明確目標和求知精神,這些能助人邁向成功、叫孩子受用一輩子的心理質素,必須靠從小培養,錯過了不一定可以「訓練」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