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家之言 / 【放眼天下 ─ 德國#7】教育工作者何潔凝:不打不駡,變相縱壞孩子?

【放眼天下 ─ 德國#7】教育工作者何潔凝:不打不駡,變相縱壞孩子?

管教子女

何潔凝 (Ada)

遠嫁德國前,曾在香港做了三年中學老師,身心疲累。現於德國一間雙語幼稚園任教,重燃對教育的熱誠。細說德國教學點滴,反思香港教育。

 

要在教育孩子及保持良好親子關係之間取得平衡,當中的技巧需要好好拿揑。我在德國幼稚園工作近兩年,幾乎沒有聽見過老師會大聲呼喝孩子。你也許會問,做錯事不懲罰、凡事由孩子自己決定,不會縱壞孩子嗎?

回想我們小時候,做錯事被父母「籐條炆豬肉」、被老師「抆」耳仔也是常事,直至近年社會開始關注體罰和虐兒問題,籐條才絕跡。早在數十年前歐美地區,家長已經不會以體罰管教孩子,近年香港家長也開始採取不打不駡的管教方式,但社會上卻有聲音指年輕父母盲信歐美一套不打不駡育兒法,是變相縱壞孩子。

 

打駡不是管教孩子的最佳方法

事實上,德國幼稚園老師堅持不打不駡,不是因為法例禁止體罰或是怕家長投訴,才陷入不能打、不能駡的困局,而是因為打打駡駡不是管教孩子的最佳方法。

或許,以高壓手段可使孩子即時停止吵鬧,但這只是權宜之計。因為孩子是怕受罰,不是因為知道錯,當下次沒有人喝止他們時,他們便會犯同樣的錯,而且會學精怎麼掩飾自己的過錯,甚至說謊和推卸責任。懲教處之所以叫「懲教」處而不是「懲罰」處,因為單是懲罰沒意思,做錯事的人,要得到懲戒和教育,才能改過,不是嗎?

再者,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會吵鬧撒野,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這是要不得的行為,可是,換個角度看,當孩子拒絕合作時,我們成年人得不到我們想孩子做到的,便開口大駡,這可不是跟孩子吵鬧撒野如出一轍嗎?在孩子眼中,我們何嘗不是那個不聽話的野蠻孩子?

 

放下父母身段 溫和處理糾紛

當雙方爭持不下時,我們不應使出「我是父母」的皇牌,要求孩子妥協收聲,而是要冷靜下來,用成年人的方式處理問題。我們遇到麻煩的同事,也不會在辦公室追著他們展開駡戰,為甚麼對象換著是孩子,我們便覺得潑婦駡街也是迫不得己呢?如果我們每每要孩子屈服於父母的咆哮之下,不就是正正向他們證明了「大聲就是道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用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他們才會真心聽取我們的教誨,這才是根本的教育。

孩子不高興時哭,我們要孩子立即收聲不哭,他們反而哭得更厲害,這不是因為他們故意鬥氣,而是因為他們被嚇怕。孩子有不同的情緒,是最正常不過的事,適當地抒發情緒,可以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別把孩子的負面情緒標籖為「唔聽話」,強行壓抑負面情緒,反而有可能引致焦慮和暴躁等極端情緒。當孩子鬧情緒時,我們應該趁機讓他們了解不同的情緒,使他們能夠表達和抒發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因心愛的玩具不見了而大哭,我們先不要說「話咗你㗎啦」和「抵死」,而是應描述他們的情緒,再提出解決辦法,告訴他們「你心愛的玩具不見了,看你哭成這樣,你一定是很傷心了。當你哭完了,冷靜下來,準備好後,請告訴我玩具怎麼不見了,然後我們可以一起試試把它找回來。」

 

設立底線 讓孩子知道對錯

換個溫和的方式教育孩子,不等於要對孩子的越線行為不聞不問。面對孩子,我們可以不打不駡,但不能沒有底線。當他們做錯事,我們還是要嚴肅地讓他們知道。

需知道,父母和老師的威嚴不靠呼呼喝喝建立,能在惱人的情況下仍保持不慍不火,才會受到孩子由心的尊重。父母的情緒也會牽動孩子的情緒,當父母保持心平氣和時,孩子才能冷靜下來。面對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尖叫吵鬧,父母動氣也是人之常情,但破口大駡之前,問問自己這樣一駡對事情有沒有幫助。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我現在很氣憤,我需要冷靜一下,待我冷靜下來後,我們可以再談。」然後深呼吸幾下,調整心情後,再處理孩子搞出來的爛攤子。

不打不駡,不是放生孩子,而是放過父母自己。給自己一個繼續優雅的機會,由建立良好親子關係開始,從根本教育孩子。

 


手足情

兒童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