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給予孩子很多空間,以我們幼稚園為例,老師不會填滿孩子的時間表,孩子大部分時間都要自己找節目,所以他們也習慣在百無聊頼中,自己找尋樂趣。孩子的好奇心,只有放慢腳步時,才能釋放出來。有時候孩子就坐在窗前觀察天空也能引發思考:為甚麼天空是藍色的?為甚麼會下雨?為甚麼雲朵有不同的形狀?走馬看花,只會錯過沿途的風景;給孩子時間,他們才能觀察身邊的事物。
香港人習慣填滿生活上所有空間,他們不知該怎麼停下來,不知該怎麼打發時間,不知怎麼跟自己獨處,因為他們從不習慣靜下來。他們從小到大都不斷把「知識」灌入腦,腦袋只會做「儲存」的角色,卻不懂主動創造和思考問題。
香港的學生在不少國際性考試上,比起同齡的歐美學生,的確取得不錯的成績,但為甚麼最後獲得諾貝爾奬的,都不是香港學生?為甚麼香港學生只會讀死書?考試或者可以搬字過紙,但各科目上的實際應用並不能靠死記硬背。就當香港學生朝八晚五上課時學的都記入腦了,他們有時間消化嗎?他們有思考的空間嗎?
慣常玩樂中留一點白
德國幼稚園的孩子,幾乎每天都會到花園玩至少兩小時,老師不會安排節目和遊戲。我們花園沒有甚麼遊樂設施,五十五個孩子共用兩個鞦韆,還有一個放滿室外玩具的儲物屋。孩子可以自己踏單車、溜滑板車、踢足球,或是耙泥堆沙。但逢星期一是「無玩具日」,玩具屋就不會開放,孩子得自己找事做。沒有了玩具,平日習慣每天搶著推泥頭車的孩子,此時就要發揮創意,思考自己可以玩些甚麼打發時間。
他們會爬樹,也會自己在地上撿來樹枝,然後花一小時堆一個松鼠屋。有的會到處搜集奇形怪狀的石頭,有的會在花園裡的果樹間穿梭。有時幾個小朋友會結伴自發玩遊戲,有些更會在泥濘中捉來一條蚯蚓,捧在手心興高采烈地走來跟我分享。
德國幼稚園的生活每天只有玩,但老師仍然特別安排一星期一天的「無玩具日」,讓孩子在慣常的玩樂中留一點白,鼓勵他們發揮想像力和創意,在無拘無束的時間內到處觀察和發掘這個世界。
在生活上留一點白,給孩子一點時間思考,他們才能走得更遠。
延伸閱讀:《讓孩子揮灑才能的德國教育》 何潔凝 著
電子書試讀:https://goo.gl/o4VXy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