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懷孕101 / FAM教養 / 【放養孩子】異國他鄉的清明祭

【放養孩子】異國他鄉的清明祭

沖繩琉球有萬國津梁之譽,600 年前明朝與琉球通商,就是當年「一帶一路』的策略部署。要通商,就要有人才。據《明史·琉球傳》記載,在十四世紀琉球王國向明朝進貢,明太祖派出一批有識之士──久米三十六姓,代表著三十六個福建家族,由中國移居到琉球以便兩地通商。這批「專業人士」包括禮部(主管教育、領導術、祭祀、外交)、戶部(主管財政、土地和人口)、航海家、歷史學者,也有陶瓷藝術家等,擔任當時的琉球王國的財政司、政務司、律政司、運輸局以及公務員管理層。一直到十九世紀末琉球被日本兼併前的500 年間,久米三十六姓後裔世代在當地社會中都有著如貴族般的階級地位。

岑皓軒(Matthew Shum)

全職爸爸,靈氣導師,物業投資者;崇尚自由樂活主義(LOHAS),幾年前一家四口開展「漂流教室」大計,每年旅居一個地方體驗另類生活,登陸曼谷、成都之後,來到沖繩慢活!著有《全家變泰》、《放養孩子》。

 

四百多人的大型拜祭

我們有幸被邀請參與久米三十六姓後裔與世山圓先生家族的清明祭。我們在香港去拜山時,最多只是十多人,但是與世山先生家族的清明祭卻有近四百五十人一起到祖宗墳前拜祭,這種規模莫說香港,甚至連在中國都很少見。由第一代久米村毛氏之祖──毛國鼎開始,長子嫡孫的榮譽會長之位傳到現在第十四代與世山圓先生。為甚麼原本姓「毛」,但變了姓「與世山」?原來當時的琉球皇帝為了讓這批閩人融入琉球社會,所以就賞賜了琉球姓氏給他們。

清明祭的祭品有雞、豬和魚,分別代表天、地和海。整個祭祀過程其實跟我們中國的傳統幾乎一樣,由家族的長老到墳前拜祭祖先,點燭、上香、酒過三巡後燒金紙,然後就到整個家族的其他分支家庭排隊上香。

 

從清明祭反思宗教與孝道

我們身處沖繩,但眼前所見盡是中國文化。我們在想,為甚麽本地保存的中國文化,比中國人本身還更好?我們在拜祭的空檔跟兒子談起以前中國皇帝派了很多有識之士來這兒,他們顯得興味盎然,大概是覺得和他們現在居住的地方很有關連吧?

蘊藏在他們小小的腦袋裡的聯想力及思考方式往往出乎我們大人意料之外。過了一個星期,當我以為他們都忘了參與過這次清明祭時,在基督教國際學校就讀的Michael竟然主動和我討論起究竟祭祖算不算拜別的神。「祭祖不算是拜神啊!因為祭祖只是去拜祭過世的先人,是尊重和多謝他們生前為我們的付出。」聽到他這樣說,我們更感恩與世山圓先生讓我們參與久米毛氏的清明祭,讓我們這香港家庭,即使遠在日本沖繩都可以繼續承傳中國文化的孝道。

延伸閱讀:放養孩子──育出自學力

電子書試讀 : http://bit.ly/2BJFr6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