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初小101 / FAM教育 / 【教養】待人處事要感同身受

【教養】待人處事要感同身受

 

父母關心子女是理所當然的, 子女遲回家便會擔心。孩子在外耍樂, 忘卻時間, 未能感受到父母的擔憂。父母對他們的訴說, 也不一定可以聽入耳中。為兄者對弟妹的關心, 親身感受到父母的憂慮, 更勝言語的訓誨。他有了深刻的印象,以後絕不會做錯。以兄長身份, 訓勉弟妹, 更具說服力, 更容易被接受。

 

 

父母角色戰略

很多家庭對教育兒女都採用嚴父慈母或慈父嚴母的方法,這是違背了心理教育學家認為對兒女的「管教應該一致」的理論。一鬆一緊, 一嚴一慈是緩和緊張氣氛的好方法, 但卻容易引起小朋友的誤會。他們未能分辨對錯好壞, 忽視了自己的偏差行為,難作改善。嚴厲的方法多不為兒女接納, 久而久之, 父母子女的感情便產生差異,影響了家庭的融洽。

 

a

在教導孩子時嚴慈要適中,切不可因為自己的情緒而對事情的嚴重性有判斷上的差別, 應嚴時慈, 應慈時嚴, 造成灰色地帶,使子女無所適從。父母在孩子犯錯時,很多時會留待另一方處理,這是嚴慈不一致的一種變化手法,不可採用。

不論任何一方, 在發現子女有過失時, 應立即處理,這樣才可以讓孩子即時明白錯誤的所在並改過。

 

待人處事   互換立場

待人處事方面, 能夠互換立場, 感受對方的處境心態, 推己及人, 同樣重要。若只顧自己, 對對方的言論解釋充耳不聞, 總難達成協議, 事情亦不能解決。但是若從對方的立場設想, 明白對方感受, 便容易聽取他人的道理, 接受意見,找到解決方案,令雙方達成協議。把握機會教導孩子,可從兩方面入手:就事件本身作為教材,向他們說明事理;同時在其他待人處事方面,也可作出指引,教導他們如何處世為人。

 

 

 

嚴母慈父

大龍出世了。當務之急便是要好好商討撫育大計。老虎仔很認真地徵求傻大姐的意見。「嚴父慈母是常用的戰略, 聽說此招很收效。」不假思索地開口道。

「這麼普通。此招收效? 我們不能用此招。」老虎仔搖搖頭,不表贊同。

「那麼來招嚴母慈父吧! 效果也許不錯。」傻大姐順口回應老虎仔。

「此招行得通,你又怎會有這麼多頭痛弟子?行得通,學校的訓導組就會受你們這班嚴母們歡迎。誰不想如此輕易便能在學校立功呢?」

「唔! 來個嚴父嚴母。父不教, 子有過; 教不嚴, 師之(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