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兒子今年七歲,他經常提出很多不合理的要求,例如晚上十一點半要吃麥當勞,我明知這是不合理,但有時無奈答應。因為若不答「好」,兒子會噘嘴、板臉、不高興,甚至會以哭鬧來威脅我答應他的要求。我如何能夠不再討好兒子?
A 首先我要讚賞這位家長的自我覺醒精神,理當由孩子討好父母,為何現在會演變成為孩子唯我獨尊的錯誤思想?
家長不要有補償心態
問題的源頭在於這一代父母如何演繹「愛」這個概念,特別是長時間在外工作的父母,因為沒有足夠時間陪伴孩子,就用物質、活動、度假等作為補償。其次,他們會較少囉嗦孩子做得不對的地方(如︰沒有禮貌、駁嘴等等),然後又不懂如何在保護孩子弱小心靈的前提下直接指出孩子的不對,反倒害怕惹怒孩子後不知如何收拾殘局而妥協。
如果父母明明心裡有中肯的意見及感受,但仍掩著「真我」,給孩子口不對心的答話,或不發一言;更甚的是凡有大小衝突,父母就首先認錯,以為「一人少句」便會息事寧人,其實在孩子的角度看來,是父母欠誠實,未有向自己坦白分享真正的感受。
討好孩子的另一大弊病是誤導孩子的思維。孩子在外會學習到:做好會有獎,做錯了大則要記過或受罰,小則道歉改正。那為何在家中不用努力也有獎,做錯了事又沒有人指正?這都混淆孩子的思想,令孩子對自己形象造成錯覺,認為父母、親戚的褒揚,反映出自己貴為王子 / 公主,所有想法皆為「旨意」,連父母都要「奉旨」討好奉迎。但在真實的學校中,一班怎能同時有四十多個王子 / 公主?當孩子在外受到批評的時候,大多心情欠佳,回家後一定大發脾氣及口出怒言。
鼓勵要到位 感受要抒發
不再討好孩子,解決的方法有二︰
1. 鼓勵代替稱讚︰從此決定每次親子溝通時,再不以「討好」為原則,不必每件小事都要稱讚孩子,學習善用鼓勵。如︰今次足球比賽,對方的球技及默契都明顯地較為出色,日後你隊也可以在這兩方面努力,增加贏波的機會。
2. 引導孩子說出感受︰在孩子十歲之前,多用表達感受的字眼,是喜、悲、苦或焦慮,善用這些字眼引導孩子抒發內心感受,對將來親子及其他關係都有極大的幫助。建議家長嘗試每星期抽空玩由本人設計的「敢言感受錦繡輪」紙板遊戲,引導孩子認識及表達64種感受。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Issu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