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小兒子今年3歲多,是獨生子,比較文靜、被動,但總算聽話,不知為何近半年來做錯事時(如打爸爸的臉)總不肯道歉,見到新相識的朋友也不打招呼,我怕強迫他道歉、打招呼會有反效果,但不理會的話又怕他恃寵生嬌,應如何是好?
A 獨生子固然有獨生子的問題,但你孩子的問題似乎在3歲時發生,所以亦可算是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36個月的孩子可以行、走、跑、跳、追波仔,也可以口齒伶俐的每日問上過百以上的「點解?」、用言語表示不滿,更可以大聲尖叫,無禮貌駁嘴、罵大人,他們嘗試用以上種種行為證明身體長高了、手臂長了肌肉、聲線增強了,還會自以為智慧增多了!
其實,每隔數月孩子便會重演這類挑戰性的行為,測試身邊成年人能否再有能力管理或控制他,所以父母們可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動向而隨機應變。
不再聽話 = 教仔語法失效
如果孩子在3歲前「都算聽話」,3歲後便不肯打招呼、不道歉,這只證明了他在過去6個月,經過無數小測試,已找出身邊成年人的弱點,也下了「不用遵從成年人指示」的結論。如果成年人語塞、無言,再加指引,他便更加證明自己是驕子、父母也應聽他說話。他現時很自我,以為自己甚麼事也做得好,所以不用說「對不起」,也不會求別人的原諒,因此,這位媽媽要接受以前的教仔語法已經無效,要趕快加緊學習新招數。
首先父母要站穩立場,尤其是在教導價值觀念時,例如尊敬、禮貌、責任感、勤力、包容、仁慈、同感心、為他人設想、兄友弟恭、慈善賙濟、體育精神等,都是一輩子受用的,而不會因為孩子增添一歲半歲而突然變得沒有價值。所以聰明的父母如以價值觀念(Value-based)為管教原則,可以長期受用的。
「妙面妙語妙法」的訓練
如孩子已有數項不當態度及行為,父母要設立訓練制度,例如以下提到的「訓練孩子服從與負責的方法」紀錄表,就透過「 🙂 板妙法」,有效訓練孩子服從、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簡單來說,是每天早上當孩子睜開眼睛便給他5個 🙂 ,每次他依你指示做事(如坐定定吃飯、幫手做家務)可以獲獎一個 ,但如果遇上不小心打到爸爸的臉等事,根據制度上清楚列明的「打人損失兩個 」,父母可立即取去兩個,他或會馬上放聲大哭,這時,父母要提醒孩子制度上另有條例,假如孩子學習認錯(認錯七部曲),便可賺回失去的 🙂 。
要是他仍「硬頸」不肯講「對唔住」,你要交足戲,獎罰分明。如果孩子過後跑來依你,想你給零食,你可以先看 🙂 板,然後正面的對孩子說:「很抱歉,我買的小食是用來獎勵跟我合作、有禮貌的孩子。你剛才沒禮貌損失了兩個 ,現在板上剩餘的 🙂 並不足夠換取小食,你想想有甚麼辦法可多賺兩個 ,那我才可請你吃小食。」
道歉後才可提要求
如果孩子真的想吃零食或聽你講故事、跟你玩,他們會「計上心頭」去道歉。之後,你可以對他說:「不小心打到爸爸是你的行為,所以你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能夠衷心對爸爸說『對唔住』,是個有禮貌、有責任感的孩子,我引以自豪,所以送你兩個 (立即加兩個 🙂 在 🙂 板上),那現在你就有足夠的 🙂 換取小食啦,恭喜你。」
所以,如果孩子不與別人打招呼,回家後可取去一個 ,並說:「我拿走一個 ,因為你沒有禮貌,這令我丟臉,因為別人會以為我『無家教』。」如果孩子發脾氣弄毀東西,他應失去三個 🙂 ,並賠償別人的損失。
此 🙂 板有助家長重新取回父母地位,給孩子一個視覺上的回應,迅速地知道自己的語言或行為到底是令父母喜悅抑或需要管制。不同年齡、性情、脾氣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管教方法,但父母本身要有一套個人信念、價值觀念及教子態度,繼而整理及塑造個人的管教子女觀念。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Issue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