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我的兒子今年8歲,常常忘記帶東西,不是忘了帶書就是忘了帶功課,每星期都會不見東西。我幾乎要執著他的手整理書包,但我又想他能獨立,真的不知怎辦好。
A 這位家長提出的問題,差不多是我每次回港在公開講座時都要回答的問題之一。具有以上所謂善忘的孩子,究其原因有二。
注意力散渙症 需找社工
其一是他可能有注意力散渙症的病徵。如屬這原因,這位家長可要與駐校社工諮詢,看看孩子其他的行為表現,進一步找心理學家作心理測試,評估孩子可需要加強諮詢及個人服務。一般來說童年發現的心理病症是愈早找尋治療方法愈好。
先要解救直升機家長
其二是不幸地由過分保護型的父母製造出來。我曾細閱一個有關父母技巧的研究,其結論是經常拯救及代孩子解決問題的父母,往往會弄巧成拙地製造出低自尊及近乎焦慮症的兒童。原因是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不獲父母信任,所以事事都要父母左右督導,及出手幫助。在此惡性循環下,孩子心理年齡較其真實年齡平均小兩歲,表現傾向較年幼,必須依賴父母方可生存。那家長需要做、教及改變的地方便很多了。
家長首要仔細反省如直升機般,在孩子上空翱翔是否幫助了他,抑或是害了他;長伴左右的栽培方法是否能真正的建立起孩子的自尊自信,抑或是令孩子悶閉窒息,一如籠中的小鳥不用學拍翼高飛,因為孩子深知父母會用「愛護」作為藉口,永遠以臍帶捆綁雙腳不能離巢。
在實際生活及個案研究中,都有遇過一些欠自尊自信的父母,因為種種理由恐怕自己會老來寂寞,所以完全不考慮孩子的將來,以剪翼式般的縱容孩子,讓孩子以為自己分秒都需要父母,幸好這只屬少數自私的家長。
這次我是不厭其詳的要讓家長們深思自己心理上的矛盾,如這重點只是輕輕的掠過,他們是不會接納及採用以下的方法,我實在替這撮家長的孩子們可惜。
21天改變行為習慣
根據心理學,21天能建立起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模式,所以家長可在21天內每日重溫及實踐下列事情:
1. 訂立備忘日誌:
找一個星期五下午,帶孩子上快餐店等地方,只給他買一杯飲品,坐下來後就跟他說:「仔,你已8歲了,媽咪希望你學自立。學自立要分很多個步驟,你今年8歲,所以要從第一步開始—就係要為自己日用及學校所需的物品負責。以前好似係媽咪去返學,乜都同你執埋,其實咁樣係幫唔到你,由今個周末開始,我要開始轉軚,畀機會你嘗試為自己的物品及功課負責,我準備咗一個每天備忘錄,你睇下啦。」
21天備忘日誌 訓練責任感與獨立能力
上午
7:00 起床,梳洗,換校服,上廁所
7:30 食早餐
7:45 檢查書包及書枱,將所有應用書本、功課、筆袋、手冊放入書包內。
8:00 上學
下午
4:00 放學
4:15 換校服,小食,小休,與寵物玩
4:30 上廁所,刨鉛筆,將功課擺上書枱
4:45 將功課分類 (先做中、英、數、常,圖工音體的放在最後)
4:50 正式做功課 (每做完一科可休息5分鐘),做完後放在一旁讓父母過目
6:30 洗澡 (休息)
晚上
7:00 負責擺枱,晚飯
7:45 飯後家庭遊戲或夕陽漫步
8:00 與父母一同檢查功課,改正+依照手冊或課堂時間表執書包
9:00 準備就寢 (換睡衣,刷牙,上廁所,聽或自閱睡前故事)
9:30 熄燈,晚安
*家長可因應個別情況更改時間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Issue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