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星期六,旺角一間小學的電腦室坐著二三十人,都是小學生及其父母,均對著電腦「埋頭苦幹」─ 他們當然不是打機,而是在學習編寫程式 (Coding),參加「一小時編程」(Hour of Code) 活動。
撰文 & 攝影:彭曉婷 後期整理: Jas (FAM101 編輯) (部分照片由被訪者提供)
「一小時編程」活動最先於2013年由美國的非牟利組織發起,讓民眾在一小時內學習編程,體驗程式語言的樂趣。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張澤松自言,小時候愛打機,也曾流連機鋪,在玩樂的過程也會思考遊戲背後的運作。升上香港中文大學後,他主修電子工程及電腦科學,又在留學英國時遇到許多卓越的程式員:「在外國有好多『叻人』、天才,我希望也能在香港多發掘這一類人才。」
2014年,張澤松將「一小時編程」活動引入香港,起初在香港城市大學的資助下,為學生及家長舉行免費的編程課,為期約一小時。及至現時,Hour of Code 仍定期在不同小學舉行免費的編程學習班,歡迎家長與孩子參與。張澤松說:「我們覺得需要找父母一起參加 (編程班),若純粹開班讓小朋友參加,他們覺得這只是一個『玩』的過程。如果無法令父母分清小朋友什麼時候在玩、什麼時候學寫程式,這是不好的。」
家長和孩子一同學 Coding,彼此互相學習、請教,有助促進親子感情!
孩子也可以是 Coding 達人
這天,導師教授學生利用程式製作一段短片,將風靡日本及香港的歌曲 融入一個手舞足蹈的卡通圖案,雖不算困難,步驟也不少,許多孩子「青出於藍勝於藍」,在聽過導師講解後,反過來教授跟不上進度的父母。 Hour of Code 除了推廣編程,也希望能發掘有志於學習編程的學生,培養他們成為小導師,十三歲的 Aaron 就是其中一位。Aaron 於兩年多前首次參加 Hour of Code 的活動,亦以小導師的身分參與過近十次活動。他覺得小導師要顧及整班同學的進度,又笑言媽媽也是他的學生。
導師在課程中加入流行的元素 ─ <PPAP> ,讓大人、小孩都更能享受 Coding 的樂趣。
學生 Aaron 年紀小小,已經成為班裡的小導師,幫助解答同學仔的疑難!
張澤松強調,教材與時並進,不時加入流行元素,並希望能發掘富編程天分的學生:「我希望課程是 Progressive 的,小朋友能免費地找到學編程的門路。全球最厲害的 Programmer 都是自學的,不會有人『捉住隻手』教你。」他相信, Hour of Code 在做的事類似「科普教育」,破除社會大眾對程式語言的迷思,令大家意識到編程並非難事。
「我們現在是『點火』,(希望) 能逐少逐少地發展,延續下去。」張澤松認為,有些人覺得編程很艱深,但其實程式就像英文、日文等語言,任何年齡及背景的人都可以學習,視乎學生有沒有用心去學:「小時候學寫文章,老師會教要有引子、有結尾地寫。寫程式也是一樣,你將你的想法透過程式去寫出來。如果沒有門檻,沒有人與你分享,人們就會覺得學習編程很難。」
張澤松 (第一排右一)和學生們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