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80後家長,都在一個競爭相當激烈的環境長大,自小經過一關又一關的考試,基本已習慣以至信奉這套以學校成績和考試分數為基礎的競爭模式。所以,對於不少80後家長來說,小孩子對學習是否有興趣、知識能否消化並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在入學面試答出正確答案。難怪分秒必爭的80後家長,不單把孩子的課外活動排得密密麻麻,即使是假日活動,也是填鴨式學習的變奏:
.帶小朋友去快餐店吃漢堡包,卻拿出英文書一邊吃薯條,一邊串生字,直至原本脆卜卜的薯條變硬,凍冰冰的雪糕新地變溶;去餐廳用餐是開心事,卻拿起餐牌要小朋友認字:「雞、鴨、牛、羊、豬」。
.小朋友在海邊玩沙,明明是自由創作,卻一定要有條有理的砌出一個城堡,最後硬生加入學習意義:「今天幾個小朋友玩沙學到什麼?就是分工合作!告訴我今天學到什麼?(然後期望小孩說出「分工合作」四個字)」
.行經書局,立刻買一本又一本的加減數練習要小朋友回家做。小朋友還未培養出閱讀興趣,已害怕入書店。
小孩子常常都要在假日的輕鬆遊戲模式,突然180度變成學習模式。你說心情能不繃緊才怪!學習,可以是被動,也可以是主動,問題在於能否挑起小孩子的好奇心。
同樣是希望小朋友認字,可以在餐廳坐下時問小朋友:「你想吃甚麼?不如在餐牌找找有沒有這種食物?」如果小朋友想食雞髀,自然會對這個字特別深刻,更加切身地明白到認字的重要性。
同樣是到海邊玩泥沙,我會自己先堆一個小山丘,然後對女兒說:「我一個人只有一雙手,不如你拿一點水給我,然後一起堆一個城堡吧!」
希望小朋友練習加減數,其實可以到書局買一盒飛行棋給他,每次都用三粒骰玩。和他玩一局飛行棋,便已經練習了數十條加減數學題, 而過程卻又充滿興奮刺激。
同樣是灌輸知識,只要轉變一下表達方式,便由被動的死記硬背,變成有趣的主動學習。而且學習成果,也可以立即在現實環境中得到回饋,滿足感自然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