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家之言 / 【明白孩子心】吳耀芬 (Kathy) :讓孩子從實際生活 發揮「解難力」

【明白孩子心】吳耀芬 (Kathy) :讓孩子從實際生活 發揮「解難力」

兒童生活體驗學習

吳耀芬 (Kathy)

心理輔導員兼人氣營養師,亦是認可身心語言程式學(NLP)導師和催眠治療師,更是一個好媽媽。撰寫專欄文章,以「身營心營」為信念。

現代小孩子的生活甚為繁忙,除了在學校上課,每天還要疾走於林林總總的補習班、興趣班。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帶孩子跳出有預設情境的課室,放手讓他們在真實環境中探索生活智慧?

 

從實際體驗 領略生活智慧

生活智慧難以從書本學到,要靠孩子從實際生活體驗才可領略得到,而當中解決問題的眾多方式,可由孩子自己去創造,然後作出嘗試及抉擇。

相反,在學校或課室環境,生活智慧好像發揮不了甚麼作用,因為書本知識主要圍繞理論、大道理;無論問題和答案都有預設的成分,解決問題的方式很有限。

舉一條典型的數學題作例子:「小明有50元,打算去超級市場買材料預備午餐,他用6元買了一包鹽,12元買了米粉,25元買了一包免治豬肉,他還剩下多少錢?」如果單從數學題的角度去答題當然十分簡單,就是50 – 6 – 12 – 25 = 7元,因為問題已規限了購買的地點、份量、價格,學生基本上不需發揮想像空間。

但如果家長真的給小明50元預備一頓午餐呢?情況就變化多端了:首先,小明會想想自己有多肚餓,有多少時間預備午餐?如果十分肚餓又趕,便會煮一些簡單方便但飽肚的,如有充分時間,便可花多點心思揀材料;其次,小明會找找家中廚房及雪櫃有甚麼材料,如有調味料便不需再買鹽,如有冷飯便不需買米粉;之後,小明才會決定去哪兒買,因為超級市場食物多已預先包裝好,份量難以調校,但到街市買就可自由選擇份量。結果,小明不一定要去超級市場,他可用家中食材或到街市買;又或真的很肚餓的話,亦可選擇去粉麵店吃一碗魚蛋米粉。剩下來的錢,可儲下又或可作下一餐的餸錢。

 

實踐「抉擇力」 一生受用

身心語言程式學 (NLP) 強調,解決一個問題最少有三個不同的選擇:

「一個選擇是沒有選擇,兩個選擇是左右為難,三個選擇才是選擇的真正開始。」

記得小時候,我常常幫媽媽做家務,從中領略到要解決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選擇」。舉個例子,有一次我要去街市買餸,媽媽千叮萬囑要買「靚」的餸回來。究竟怎樣才是「靚」呢?這標準很難捉摸。於是我先問媽媽,她十分籠統的說顏色鮮豔、光亮、氣味清香的通常就是「靚」。我仍不太捉摸得到此中關鍵,於是我走到街市再問小販,但每個小販都說他們賣的東西都「靚」。

這時我突然有所領悟:小販說每樣東西都「靚」,只是希望我買。於是我選擇信自己的眼睛,先在街市走一轉,看看小販把哪些食物放在當眼處,又比較哪些食物的形態最像我在海報看到的模樣,便可以對「靚」的食物有大致的掌握。結果,我買了一餐「靚」餸回家,獲得媽媽的稱讚。

生活智慧的可貴之處,就是讓我們在一個沒有預設的情境之下,發揮想像力,去創造不同的「選擇」去解決問題。

著重生活體驗學習,正正就是訓練孩子從不同角度、不同框架之下,尋找資源創造「選擇」。也許這些生活智慧在學校環境發揮不了明顯作用,但到了有一天孩子離開學校這個悉心安排的預設場景之後,他們便會發現這些生活智慧,更能帶給他們一生受用的技能。

 

 

 

 


岑皓軒

孩子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