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本應無憂無慮,但今日的社會卻在迫著孩子以一種不正常的速度長大,小小腦袋被迫無限注入各種知識,天真燦爛的笑容不復見,取以代之的是苦瓜乾神色,眼淚代替笑容,親子間不再有親密的對話,而是充斥訓令、指責和批評。
撰文:Jas (FAM101 編輯)
當成績凌駕一切,再加上親子關係欠佳,孩子的情緒問題便會如暴風雨一樣湧至,從事社工逾20年的岑穎忻,現時在香港青少年服務處擔任「情緒教室計劃」經理,為求助的家庭及轉介的個案提供輔導及遊戲治療服務。「以往青少年會比較多問題,但現在,小至3、4歲的孩子已出現情緒問題。」究其原因,與孩子多了焦慮,以及缺乏安全感有關。
「現在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氣與以前的有很大不同,小朋友得幾歲人仔已要識好多東西,又要講得,又要 social,識面試,識答問題,還要能歌善舞……因此,他們要承受的壓力也大了許多,父母即使得知孩子壓力大,也不敢冒然放手或降低對孩子的要求,最後讓孩子容易有焦慮情緒。」岑穎忻又指,新一代孩子多由工人姐姐或祖輩照顧,不但會減少與父母的聯繫,若再加上照顧者經常轉換不穩定時,便會進一步降低孩子的安全感,繼而容易引致不同的情緒問題。
長輩無法代替父母的角色,若再加上照顧者經常不同,想孩子建立安全感便難上加難!
父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情緒,以及作出相應解決措施,不單可讓小朋友重現笑容,更能令他們學習面對負面情緒的方法,但若然疏忽了,後果可大可小。岑穎忻就給大家數個小方法,當注意到孩子有情緒反應時,可作出即時的輔導,幫助孩子之餘,也是建立親子關係的好時機。「孩子到了小三、小四時,基本上可以用言語表達情緒,但不代表他們願意向父母傾訴,關鍵就在於平日親子關係 ─ 父母平時不宜常批評孩子,應給予他們把話好好說完的機會。」
當連僅餘數小時的親子時間,甚至一同搭車的時間,都要用來溫習、做功課時,不但令大人小孩的心情都會緊張,連帶親子的溫馨、關愛時間也幾乎等於無,這會令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感到焦慮。
簡單而言,家長平日要多和孩子溝通,而且要做「聆聽者」,孩子說完話後,也不要急於教導或糾正。「即使在對話過程中,孩子有很多嬲怒的情緒,話語負面,爸媽也不妨先『明白』孩子的想法,對他說:『媽咪知你好嬲』『爹哋知你好冤枉』,這能讓孩子產生良好感覺。之後待孩子冷靜下來或在『抖氣位』時,父母才和他說道理,他會較容易接受,並知道父母原來是明白他的,情緒也容易平伏下來,到下一次再有情緒時,也會想向父母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