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子女「輸」在所謂的「起跑線」,很多父母都想孩子能在短時間學習到最多的知識,十項全能還未夠,還希望孩子有廣闊的視野及思維。可是,揠苗助長根本無補於事,只會提早讓孩子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崇真小學暨幼稚園校長譚煥玲,就和大家分享如何循序漸進,先讓孩子認識自身、家庭開始,繼而有動機去了解社會、國家和世界;當中要點,十分值得大家參考。
為刺激學生的思維,我曾在某年新學期的開學典禮上與學生分享了「五大學習範疇」。「五大學習範疇」即個人、家庭、社會、國家與世界,是循序漸進地拓展思維的方向。
剛開始我有點兒擔心:這種思維方式會不會太深奧?他們年紀尚小,會關注和理解社會、國家,甚至世界發生甚麼事嗎?但轉念又想,孩子的聯想與思考能力實在不容輕視。
送日本新幹線表揚司馬光
記得數年前日本地震時,適逢我們一位老師教〈司馬光救人〉的故事,她問學生:「你會送甚麼禮物給司馬光,表揚這個勇敢、機智的孩子呢?」一位男同學興奮地舉手分享:「我想送他一輛日本新幹線!因為日本地震,我可以開車帶他去日本救人!」他就這樣從司馬光砸水缸救朋友的故事,聯想到世界的災難及各國間的救援與互助。
現今資訊發達,孩子每天都能循各種途徑接觸到不同層面的訊息,只是這些訊息還沒有系統地整理出來,我們應該幫助他們建立整理資訊,運用資訊的能力。
從自身說到世界
雖說孩子具有豐富的聯想力,但都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引導。具體應怎樣做?如以「動物」為題,先從「個人」範疇入手,和孩子聊聊他喜歡的動物,並問他:「你知道怎樣照顧寵物嗎?」再讓他自行判斷自己是否有能力照顧寵物。
下一步便可採用「家庭」的角度繼續與孩子討論居住環境是否適合飼養寵物,甚至考慮每位家庭成員的喜惡和生活習慣,看看能否妥善照顧寵物。選取這些孩子較有興趣的話題,他會更樂意與你討論,從輕鬆的聊天中加深對相關課題的認識。
如果孩子願意繼續討論,可以把視界逐步擴展至「社會」、「國家」,甚至「世界」。我們可以向孩子提及與動物有關的新聞,例如頻頻發生的虐待動物行為,讓孩子表達個人的喜惡與意見。孩子說出主觀想法後,又可與他一同認識香港保護動物的機構與措施,讓他明白動物在香港的生活狀況。然後,不妨以中國國寶大熊貓作話題,進而認識國家保育大熊貓的政策。甚至可以帶領孩子以更宏觀的角度思考,站在「世界」的層面認識瀕臨絕種動物,並討論環境保育的方法與重要性。
讓孩子判斷自己的行為
「五大學習範疇」可完善孩子的生活實踐,以學習禮貌為例,先讓孩子學習如何實踐禮貌,並協助他們反省自己的行為。例如經常問孩子在學校有沒有與校長、老師、校工、同學打招呼問好;在家中更要做好榜樣,當孩子以不禮貌的態度要求別人幫忙,或吃飯時把餐桌弄得髒亂,都要立即以正面的態度糾正。
當孩子建立了個人的禮貌行為後,不但可以提醒他時刻自我反省,更可以讓他檢視家庭成員,甚至社會及國家同胞的行為。也就是說,反過來讓孩子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禮貌。尤其現在社會上出現不少內地同胞不文明的聲音,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判斷社會上這些批評是否禮貌,並與他討論如何改善。孩子會因而明白保持禮貌不應獨善其身,而應該互相善意提醒並幫助對方糾正,才能建立一個真正有禮貌的生活環境。
另外,我們可進一步與孩子一同認識世界各地的禮貌用語及文化。當地球另一端發生地震、海嘯等災難時,亦宜與孩子一起表達關心,如捐款、製作心意卡等。
若能循五大學習範疇學習並實踐禮貌,孩子將逐步明白禮貌的真諦,並自覺地由心而發保持禮貌。
別操之過急 先打好基礎
開學典禮後,在走廊遇到較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我說:「我從沒想過一件事情可以從這麼多方面思考。」從他們學到新思維而展露的喜悅中,我知道他們明白了,而且樂意實踐。但也有較低年級的學生告訴我,社會、國家與世界很難理解。我告訴他們:「不用急,先把個人和家庭做好,能做到這兩點你就已經有進步了!」確實,我們不能操之過急,應該要相信孩子會逐漸進步,我們只要為他們打好堅實的基礎。
若家長經常按照這種「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的方式帶領孩子思考與討論,讓他學會並習慣站在不同角度、宏觀地認識每一個課題,他的思維能力將大大拓展。以這種自發思考的態度學習,孩子所累積的知識也必會更加豐富!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Issu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