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考試季節,大戰當前,家長及小朋友都要在寫字枱前舞刀弄槍,不如聽聽不同學科專家教授的備戰方法和技巧,從心理學角度窺探孩子的腦袋是如何牢記事情的。
或許面對眼前堆積如山的課本、魔爪般步步進逼的考期、拉牛上樹的孩子,作為爸媽的你會變得更輕鬆、更冷靜。
但先旨聲明,以下內容並非「雞精」,別期望在一個月內把孩子從隊尾拉到隊頭。這是一碗「營養雞湯」,須心機熬製,但喝後,身心健康,溫書應該很輕鬆。作戰前,先得聽探「敵方」陣營,以求作出相應部署。全球的心理學專家,一直都就著「孩子應如何溫書」這個影響深遠的大題目,做著不同的研究和實驗,希望能窺探小腦袋是如何把知識牢記住的。
畢竟,溫書,很大程度講求的,就是記憶。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謝志成,去年初便與中文大學及城市大學一群心理學學者,發表了新書《學心理識教子:有根有據培育良方》,以科學的方法解構關於教孩子溫書的迷思,極具參考作用。
謝志成教授說:「這個世界沒有所謂吃了就過目不忘的『記憶麵包』,所有溫書及記憶的方法都必須下苦功。但當然,溫書的方法,也有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之分。」
只要多看幾次,知識就能入腦?
或許就由溫書的迷思說起。美國華盛頓聖路易大學一項調查發現,重複閱讀教科書和筆記,是學生最常用的溫書方法。想來也是,我們都習慣叫孩子「看書」,總一廂情願地相信,只要多看幾次,知識就能入腦。
但謝教授給了我們不一樣的答案:「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當我們反復閱讀同一篇文章,理解內容時或會感到愈來愈流暢,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已把內容刻寫在大腦的長期記憶內。
相反, 流暢的感覺會令我們誤以為已經把內容深刻地記下,繼而高估了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掌握。」
相比之下,重複測試自己對課文的記憶,似乎是更有效的溫書方法。方法是這樣的,先讓孩子從頭到尾把課文看一次,以掌握內裏基本意思,然後可嘗試製造一連串與課文相關的問題,並自問自答,答後即時比較自己的答案和課本的內容,並留意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