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快樂的回憶,點點滴滴暖在心頭,令人回味。常常聽說父母提及我兒時的「歷史」,由我呱呱落地開始,我的成長片段總離不開許多的奇聞趣事。襁褓中的嬰孩懂得呼叫「熱呀!熱!」;半隻手掌大的巨型蟑螂與尚在學習爬行的幼兒互相「對壘」;小學時代與弟弟二人捨校巴而徒步上學的經歷⋯⋯
記得弟弟當年在牛津大學以本科第一名(top first)畢業, 其後還取得獎學金, 在劍橋大學修讀畢金融碩士課程。在往英國途中, 我曾興奮地向母親回應說:「我做得比您好。」這是我家獨創的「分層負責制」的成果,我為了由自己負責的弟弟所獲得的成績而感到自豪。
自由度
成長過程中最深刻的是父母給予了我們三兄妹很大的自由度,他們一方面向我們灌輸正確的人生態度,同時也放手讓我們選擇自己的路,並且常常鼓勵我們敢於爭取、敢於承擔。父母的言行身教, 處處成為
了我們的榜樣。三兄妹在成長過程中能常常互助互勉,要多得父母給了我們一個溫暖的家,使我們在愛中成長。
我可以再一次驕傲地說: 誰人像我們有這樣「先天的遺傳, 後天的培育」?毫無疑問,沒有父母對我們的栽培,便沒有今天的我們。今天,他們又有新書出版,希望有更多的父母或準父母能有機會看到此書,從書中得到一些教育兒女的啟發。/大龍
延續嬰兒的好奇心
“The only thing that interferes with my learning is my education.” Albert Einstein
愛因斯坦說:「唯一會妨礙我學習的,是我所受到的教育。」
學習是主動的; 教育是被動的。學習是終生的; 教育是短暫的。要培育子女成為人中龍鳳,必須使他們懂得學習,而非不斷向他們麻木灌輸知識。
小孩從小學開始直到進入大學,前後總共要接受十三年教育。家長一方面費煞思量督促子女讀書,另一方面要尋找名補習社和老師,加強對子女的教育。可是往往當孩子學到了新的知識, 舊的又被忘掉了。
這就是被灌輸被教育的弊端, 也就是家長的苦惱。解決辦法, 是要使孩子有興趣地主動探求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