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對男孩的一般印象,都是比較負面的多,例如邋遢、貪玩、不懂與人溝通、沒交帶、不負責任……香港小童群益會馬鞍山東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福利工作員何振賢 (Eddie) 也曾走過跌跌撞撞的成長路,充分體會男孩成長的壓力。
Eddie加入香港小童群益會後,招集了一眾大男孩成立義工小組,期望藉義務工作訓練他們成為有自信、有承擔、有理想、可信賴的好男孩。其後還成立了「大男孩音樂」(Big Boyz Club Music, 簡稱BBC) 小組,讓男孩變身樂手、歌手,親身上台演繹,透過歌曲及活動,讓家長教師甚至整個社會,反思下一代面對的真實處境和壓力。
孩子不是倒模出來
「整個社會的大文化都講求競爭力,甚至投射在教育及對小朋友的期望上,要求他們成為某類精英學生,評估制度比較單一,似乎要同一個模倒出來的才算合格。當孩子無法達到大人的期望,會漸漸失去自信,潛質亦無從發揮。為甚麼他們那麼喜歡打機,根據我的經驗,這些小朋友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感,只為滿足他人期望,毫無自主性,不打機就奇了!其實這是很可惜的。」
Eddie明白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成才,但在現今的學校環境和制度下要求專注、乖巧、安靜去學習,都是對天生好動、好玩的男孩不利,「特別是小學階段,更需建立他們的能力與成就感,就算男孩的學業成績比較落後,如果他們在其他方面如運動、藝術上有很好的發揮,我們都應給予適當的鼓勵,讓他們全面發展,建立積極正面的態度。」
「師長應協助他們發掘優點長處、尊重差異;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分和潛質,要讓他們多方面發展,建立自信,才能加強克服挫折的能力,更有毅力去面對未來的逆境和挑戰。」
從前自我中心 如今關愛他人
Eddie組成的音樂小組,成員都各具獨特的個性,貪玩調皮、文靜內向,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喜歡玩音樂,亦願意與小組的同伴一起成長。「他們未必是出類拔萃的精英學生,但我看到他們各具不同的天賦潛質,可能過往未被人所發現,我希望透過音樂表演的活動,開始有人看見他們的潛能,有更多人會懂得欣賞他們。通過一同密集式的學習和互動合作,他們開始懂得體貼別人的感受,亦大大改善了人際關係和社交技巧。」
音樂令男孩變成熟
透過男孩組Band,Eddie希望能看見甚麼改變?「至少希望大家在認知上有更多瞭解。我們對現今的孩子很多標籤,如90後、港孩、宅男等等,其實我看孩子有如一張白紙,問題背後由很多不同原因所導致。若我們的歌曲能引起聽眾一點點的反思,想想孩子們讀書是否太過辛苦呢?對他們的要求是否合理呢?雖然是很微小的改變,但仍很重要。」
Eddie盼望藉歌曲繼續引起社會不同人士的迴響,讓他們從更多不同的角度,對孩子的成長有新的看法和啟迪,以致帶來不同層面的改變。「當然,我最希望讓孩子們知道,有人明白他們的處境,他們不是單打獨鬥的,從而更積極面對學業,面對人生,也懂得關愛別人,珍惜擁有的一切。」
「其實面對公眾唱歌表演,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他們能漸漸克服緊張,不但提高了表達能力,而且因為眼界開了,對外面社會及環境亦多了關注,他們的確比以前成熟了不少。」Eddie說BBC組員最初缺乏自信、害怕挑戰,幾年下來有很大改變,除了唱歌表演之外,還一起打波游水騎單車,勇於作出不同的嘗試,漸漸建立自信。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