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家之言 / 【種樹者言】陳廷三:移民‧‧‧‧‧‧孩子能否融入新生活?

【種樹者言】陳廷三:移民‧‧‧‧‧‧孩子能否融入新生活?

移民

陳廷三博士 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專業顧問,專責家長教育、學生輔導及學校訓育等課程。育有一對2字頭的兒女。

香港人近來被政治氛圍弄得愈來愈不安,不少更萌起移民的念頭。舉家移民,小孩子通常都處於最被動的角色,往往在毫無心理準備之下,被「知會」要離開香港到別國生活。

在他國重建關係網絡

大人未必明白,移民,特別是對小孩來說,不僅僅是生活地域的轉移,更是一場關係的移植。或許可比喻為器官移植,手術前要做很多預備功夫,移植後也要做很多檢查和跟進,確保沒出現排斥,才算是移植成功。

先想像一下,孩子在某地方長大,已建立了自己的人際網絡,有老師、同學、親戚、朋友、鄰居,包括常陪自己玩的表哥、常罵人的姑媽、常帶自己周圍去的姨丈等等。這些人,有的令孩子開心,有的令孩子害怕,有的讓孩子放心,無論牽動著怎樣的情感,他們都提供了不同類型的交往,孩子就是依靠這些關係,建構自己的人生。

當要離開一個熟悉的地方,到別處定居,這些關係網絡也會一併從生活中消失。打個比喻,就像一個在深切治療部要靠輸血和吊鹽水來維持生命的病人,一旦走火警,暫時撤離 ICU,輸送暫停,長此下去必性命堪虞,故也得盡快駁回儀器,輸送血液和鹽水,並確保其正常流通,才能維生。同樣地,孩子能否融入新生活的關鍵,也得看他能否在別國重建他的關係網絡,找到情感的輸送。

當移民美夢幻滅

幾年前香港有一宗新聞,一個內地來港多年的新移民學生,突然從高處墮下身亡。人人都覺得奇怪,都來港幾年了,語言障礙極可能跨過了,校內成績或許甚至超越本地學生,為甚麼卻選擇在這個時候了結生命?後來是學校老師揭開了謎團 ─ 原來那學生雖然來港幾年,但週記內容依然環繞內地的生活,可見他人在香港,但心仍留在內地,在這個新環境,他似乎一直都找不到情感的依附。

選擇移民的,都必然對新生活有好美的憧憬。一個「家庭團聚」的美夢,叫很多內地新移民忍辱負重。只是,時間過去,真象浮現:啊!原來爸媽經常吵架;爸爸也沒想像中的生活無憂。所謂家庭團聚,終成泡影幻滅。如果孩子未及在香港建立自己的人際網絡,身邊又沒有熟悉的人可作情感支援,往往就是移民人生的高危時期。

追求甚麼樣的教育制度?

有時人真的很奇怪,想一想,最初不就是因為某國家的「好」而選擇移民過去的嗎?為甚麼去到了,又要把舊的一套硬拉過去?舉例說,很多國內人來香港,就是因為喜歡香港的環境和氣氛,但來港後,他們卻往往不自覺地把這裡變成大陸一樣,這不是很荒謬嗎?

有些香港家長也如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優質的教育,希望減輕孩子的讀書壓力,於是選擇移居加拿大。怎知,入讀當地學校後,卻又運用自己的影響力,迫使學校增加孩子的功課量,如果學校不從,便索性自己在家為孩子「加操」。既是如此,又何必逃離香港的教育制度呢?

無論是基於甚麼原因選擇移民,作為父母,出發點直覺上必然是出於愛錫子女,想孩子在適合的土壤上成長。香港父母最憂心的,無疑是這裡千瘡百孔的教育制度,但我們想逃,也得首先自問,究竟我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制度是如何的呢?

這一點,很多父母其實都沒認真想過。

未知之數的轉捩點

在心理學家艾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的「人生八階」理論中,幼小的孩子,最重要是跟照顧者建立信任 (Trust),發展自主 (Autonomy)和生活主動(Initative),這都是跟知識無太大關係的,卻能讓孩子好好裝備自己去承載知識。直至升讀小學,人才變得勤奮(Industry),開始追求知識。可是現代人總是任意妄為,不跟隨人類生命的步伐,急急跳步前行,基礎虛弱。

如果我們對這狀況全無頭緒,便移民到澳洲、加拿大、台灣等地,也同樣會任意妄為,催谷孩子,結果賠上了移民的代價之餘,也無法重建支援系統,整個家可以徹底崩潰。換轉角度,如果我們弄清了孩子成長的需要,即使客觀條件不容許移民,我們還是可以在現有環境下作出一點改變,令孩子的成長更接近理想。

畢竟,移民只是其中一個選擇,並非必經之路。它是一個家庭的轉捩點,一個機會,可令人生進步,但也可造成倒退。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Issue 27

 


兒童寫作

親子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