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香港的教育政策朝令夕改,對於語言的要求卻一向嚴格。許多父母為了讓子女學好英文,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孩子還走不穩,已要去上全英文教學的 Playgroup,結果卻令不少孩子愈學愈怕,漸漸討厭英文。
撰文:彭曉婷
孩子學英文時,往往遇上以下難題:難以明白複雜的 Grammar;被排山倒海的默書嚇怕;英文詞彙也懂得不多,就要囫圇吞棗地學 Phonics;沒有興趣跟動力學好英文。推廣親子閱讀、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何美儀為大家逐一拆解四大難題,希望孩子能在輕鬆的環境下享受英文的樂趣。
1. Grammar 練習為何愈做愈錯?
何美儀的兒子不怕英文,卻很怕學校的英文:「學校的英文是好悶的,(學生) 這麼小,學什麼 Grammar!」不少外國研究發現,孩子遲至十二歲才有能力真正理解 Grammar 法則,她質疑香港教育界何以不推出一套本土的英文課程,而要強逼孩子從小死記硬背 Grammar。
現實卻是:大部分小學生從小一開始,就要與 Grammar 書為伴,自小做無數份 Grammar 練習。然而考評局每年發表公開試的試後報告時,均批評考生犯下十分基本的文法錯誤,問題出自哪裡呢?何美儀說:「你猜學生做過幾多份基文 Grammar 的練習?一百份都有啦,但為什麼這些 Agreement、Pronouns 都照樣是錯?因為中文跟英文完全不一樣,真正的學習是要 “in context” ,否則你做練習時,(幾種文法及句式) 『撈埋一齊』就全都做錯。」
她曾看過一間學校的小一英文工作紙,上面寫著 “The book is on the table” ,並圈著 “on” ,列明這是 “Preposition”:「你是不是嚇怕了小朋友,多過幫助他呢?」她認為,孩子應透過多看句式重複而簡單的故事書,累積 Sentence Pattern:「小一至小二的小朋友,都應該多看這樣的故事書 ─ 多圖畫,少文字,要看好多。」
2. 默書會否是另一場「記憶競賽」?
主流學校幾乎每星期也會有英文默書,苦了家長,也苦了孩子:「才一年班,『默咩鬼書』?我好記得 (小兒子) 第一次默書是默十句這樣的句字:”How are you”、”Good morning”。我拿著默書範圍跟老師說:『這是 conversation 來的,要考小朋友能否說出來,不是默出來。』老師說:『趙太,你懂得怎樣培育你的小朋友,但有很多爸爸媽媽不懂,我們就更要 make sure (他們的) 小朋友懂得英文,就是希望他們唸了這些 (對話),至少都會『有啲揸拿』。」
結果,默書成為一場變相的「記憶競賽」,只有記憶力強的孩子能勝出,大部分普通孩子被標籤為「失敗者」,由於浸淫於挫敗感而與英文漸行漸遠。她認為,對於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默書不是為了逼迫他們背誦對話及生字,而是學習不同字母的發音:「默書一開始應該默 “cvc pattern” 的生字,例如這一次只默 “at” 結尾的字,如 cat、pat、that 等,默書紙列出所有 “at” ,只漏空前面的英文字母。如果學生連 b、d、r 、l 等字母的發音都分不到,他們怎樣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