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 初嘗用竹筒做飯
鹽田梓又稱鹽田仔,是西貢對出的一個小島,早年備受山賊欺凌,後來得到天主教的十字軍幫忙打走了山賊 ,村民為了感謝他們,在島上建立了天主教堂,後來全村的村民也信奉了天主教。
遊歷鹽田梓時,我們發現 這個小島充滿生命力,它不但記載原村民的歷史,更是香港宗教史重要的一頁,這等價值都不能用經濟效益 來衡量。
為了推廣這裡的文化、凝聚原居民,導賞員傑仔一家十多口堅持每周回鹽田梓,好讓移民他鄉的村民回來時 有一個聚腳地。在他們身上,我們不但認識了豐厚的客家文化,更體會到現代城巿人所欠缺、重視鄉土、親情的傳統文化。
竹子用途廣,在客家人的風水林除了種植樹木外,也種植竹樹。竹子除了可以做家具外,還可以用來做筒
飯,是前人在山林工作時的簡便野炊方式。小朋友鮮有煮飯的經驗,用竹筒煮飯更覺不可思議 ─「這些竹筒 有甚麼用?」
「嘩!這枝竹好長,究竟可以製作多少個竹筒?」在導賞員傑仔的示範後,大大小小一同分工合作,把
長長的竹枝分割成一個個竹筒,你放白米,我放材料,加蓋放在炭爐上烤焗,經過兩小時的耐性考驗,終於 傳來一股令人垂涎的香味。燜熟的米飯吸收竹子的香味,吃的時候連著竹壁的內膜一起食用,風味絕佳。
家長和孩子們一同製作自家獨特風味的竹筒飯。香港是發展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但只要我們用心發掘,也不難找到富無形價值的歷史文化好去處。這回哈 比學堂找來西貢鹽田遊樂會特別為我們辦了一團客家飲食文化遊,暢遊這個有三百年歷史、全村信奉天主教 的客家村落。漫遊於山水之鄉,品嘗客家傳統美食,細聽歷史故事。
Photo cap‧小哈比人見到黑漆漆的小吃七嘴八舌:「雞屎藤是用雞屎來做的嗎?」、「我在做鴨子呀!」、「我要做一輛車。」‧嘩!頭頂黑壓壓的,原來是難得一見的蝙蝠群!
第二站 動手搓出創意茶果
雞屎藤茶果是客家傳統小吃。為適應南方潮濕的生活環境,客家人把一些中草藥的原理應用於民間小食,創作美味又有藥療功能的「雞屎藤」,古人醫療雖然沒現代的發達,可是他們充滿民間智慧。正當小朋友在準備傳統小食的材料,大人就和鹽田梓的原居民聊天,在他們口中得知,雞屎藤是一種植物,做出來的茶果樣子黑漆漆的不太討好,但味甘帶甜,清熱排毒。我們想到給小哈比人一個任務 ─把這個傳統小食重新包裝,以吸引到其他小朋友為勝,平常見到黑漆漆的食物就怪叫不食的小哈比人,這回竟來了興趣,如是的一雙雙小手在盆中把材料混合,很快便製作出獨一無二的雞屎藤,原來雞屎藤也可以這般可愛、美味。
鹽田梓全盛時期全村住了300多人,有一半移居歐洲,一半也搬出城巿居住,現已沒有長住的原居民。村民離開,村子也荒廢了,導賞員帶我們到其中一間荒廢村屋探險,「噓!不可以大聲說話呀!」
原來在一個房間內的牆上棲息了大大小小的蝙蝠!「嘩!真的有好多蝙蝠呀!」小哈比人從導賞員講解中,學習到蝙蝠如何在黑暗中辨別方向,實地的考察學習,比在書本中所學的知識更印象深刻!探險過後,沿著小路向活泉井進發,我們還逐一嘗試用水桶取水,把清涼的井水淋在手腳上,據說這是最天然的驅蚊方法,可以保護手足免受蚊叮長達10至20分鐘之久呢!
※註:周末及假日在西貢碼頭有街渡接送遊客往返鹽田梓,讀者如有興趣體驗客家美食,可以聯絡西貢鹽田遊樂會安排。電話‧9200 0174 網址‧www.skparadi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