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理財,黃金期為7 歲至12 歲,很多理財觀念,宜於12 歲前養成。
為何是12 歲前要掌握呢?原因是孩子上到中學後,一般服從性會降低,朋輩的影響力則增加,所以要趁孩子還是小學階段,對父母說話較為言聽計從時,好好培養理財觀念,令他們長大後能夠養成良好的理財觀和習慣。
知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提出的認知發展論,便提到孩子從七歲開始便進入「具體運思期」,開始運用邏輯思維去了解世界,亦懂得從他人的角度去看問題。由於已開始掌握簡單計算方法,孩子會處理金錢有關的計算,也會開始明白錢是甚麼,不會只用物件大小來決定價值。
根據兩位任教於英國劍橋大學教育學院的學者,Dr. Whitebread 和Dr. Bingham 於2013 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孩子七歲開始,便擁有理財觀念和能力。報告提出一些有趣而重要的兒童發展特點,我與大家分享與理財較相關的重點:
- 初步認識金錢的代用品,如信用卡及八達通:
父母用信用卡時可向他們解釋為甚麼刷一張膠片便能夠拿走商品或用餐,另外,孩子多已擁有自己的八達通,鼓勵他們去用,問他們用了多少錢及餘額是多少,以提升對用電子貨幣的警覺性。
- 建立近似父母的理財習慣:
孩子從觀察中學習,父母對金錢著緊,孩子便會著緊。有時家長可諮詢孩子應否就某項消費用錢,例如去外地旅行,先向孩子預算消費多少及用這筆錢後對家庭的影響,大家一起協商一年quota 是多少,再決定甚麼時候去,和孩子要完成甚麼責任才可以去。去旅行時,更可有效地教授孩子理財觀念和行為。
- 學習選擇和作出取捨:
孩子應學習選擇和作出「取捨」,跟運用資金和懂得珍惜有關,每次孩子要求買東西或去玩耍時,都可襯機會灌輸這些概念,讓孩子明白,得了一便沒有二,要放棄一些東西才能換取希望的東西,又或每次買新玩具,必需要付出努力,例如學習成績或是其他方面達到父母要求,總之要有付出,才能有回報。
- 練習等候及延遲享樂:
七歲孩子的「未來」只是一個月,他們的計劃通常只是一個月內發生的事情,一要到10 歲,孩子才可掌握以年計的將來,所以要他們學習等待,應以一個月內的時間為標準,例如孩子每日做好功課和溫習,維持一個月,父母便會與孩子去他喜歡的樂園玩,他便會為未來而努力,太遙遠的獎勵計劃會失去推動力。
延伸閱讀:《親子10分鐘 啟動孩子理財力》林昶恆
電子書試讀:https://goo.gl/8WNwp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