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下一代的工作很不容易,成效並非立竿見影,我們在醫院或學校裡,看見很多在學業或社交上出現問題的小朋友,家長都非常疼愛自己的子女,卻不能掌握教導子女的核心技巧,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階段,以致錯過了腦部發展、管理情緒的黃金時期。
轉眼間,孩子長大了,到了青少年期,面對更多不同的挑戰,假若管理情緒的能力不足,就會衍生其他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沉迷電玩、誤交損友、成績退步、意志消沉,甚或對人生失去希望。
四個階段的心理矛盾
德裔美籍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 r i k E r i k s o n) 指出,我們的心理成長一共可分為八個時期,其中兒童期可分為四個階段,面對不同的心理矛盾:
第一個時期:嬰兒(零至一歲半) 信任vs 不信任
第二個時期:幼兒(一歲半至三歲) 獨立vs羞恥/懷疑
第三個時期:學前兒童(三至六歲) 主動vs 內疚
第四個時期:學齡兒童(六至十二歲)勤勉 vs 自卑
孩子在每一個階段也要面對不同的心理矛盾。每當順利過渡一個階段,他們就會獲得一種新的自我力量:第一階段令他們對世界有希望,第二階段令他們擁有意志力,第三階段是做事有目標,第四階段是相信自我的能力。
嬰兒期 建立信任關鍵時
零到一歲半是人生中最豐富的階段,嬰兒通過口、雙眼、觸覺去接收外界的新鮮刺激。在這個時期,父母應該給予嬰兒足夠的愛、照顧、安全感、滿足、呵護。
當嬰兒的身心需要與外界所給予的東西一致時,他們就會感到所處的環境是個安全的地方,周圍的人是可以信任的,然後擴展成對一般人的信任。擁有足夠信任感的嬰兒並不會因父母離開了視線而焦慮或哭鬧,因為他們知道,一旦自己心理或生理有需要,父母都會到場安撫自己。這種持續而穩定的體驗能讓嬰兒產生自我統合(E g o I d e n t i t y )的感受,這類兒童長大後會更敢於冒險,不怕挫折。
這個時期的影響是最為重大的,不管是信任還是不信任,都會延續到下一個階段。順利過渡的嬰兒會對人生有希望,因為信任的緣故,即使遇上危機,也會滿懷希望地相信會有人來營救自己,解決困難。
相反,若父母的照料有缺陷、反復無常,就會令他們產生害怕、不信任的感覺,形成「這世界不可預測」的信念。長大後,他們的性格會變得容易恐懼、懷疑。
一歲半至三歲幼兒,就要面對獨立vs懷疑的矛盾,下文續談。